“五弟,為何不等家中決斷,匆忙動兵?”
謝石還在愣神中,就看見謝萬急匆匆的推門而入,神情不悅寫在臉上,就差沒有破口大罵了。
“等?要如何等?現在運河水位已經在消退,莫非要等到冬日結冰?”
謝萬是陳郡謝氏出了名的美男子,雖然已到中年,但仍然丰神俊逸。
謝石就不了,年輕時臉被不知名動物舔過可能是毒蟾蜍),所舔之處面板潰爛,好了以後,留下白斑一片。
這樣的相貌能叫好看麼?連泯然眾饒大眾臉都不如。正因如此,謝石和謝萬的關係一向比較微妙,一句我比你醜太多,就足以扭曲謝石那並不強大的靈魂。
老成持重的謝安已經入中樞朝堂,大哥謝奕謝道韞謝玄之父)生病回了建康修養,謝家只能派謝萬這個有分量的長輩兄長)來勸阻謝石。
出兵的氣候確實很好,剛剛秋收,運河尚且能用,鮮卑慕容又元氣大傷,只不過從大氣候上,就有些不理智了。
晉國這兩年漸漸形成了桓氏和謝氏爭雄的局面,雖然在謝安的斡旋下,還是鬥而不破,但桓氏大本營在荊州,而謝家的力量在揚州佔優,謝家還處於潛龍勿用的狀態。
從趙川手中得到了洛陽寶藏實力大增不假,可這些實力還未鞏固,貿然上陣,贏了固然是錦上添花,若是輸了,則會被迅速打回原形。
只是,桓溫廢帝已經是箭在弦上,謝家只有出兵燕國,才能暫時轉移朝堂的注意力,論誰也不能在戰爭期間廢帝吧?那就不是權術,而是明目張膽的叛逆了,從這個角度上,謝石要做的事情又不能算錯。
所謂的選擇,自然都是有利有弊的,全然沒好處的事情,當然也就無需選擇了。有時候做選擇就像是在兩個爛蘋果裡面挑一個好的,選擇了其中一個之後,往往會後悔沒有選擇另外一個。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這一去一來,只怕冬都到了,運河結冰,如何能打敗慕容恪?”
“家中自有安排,火藥兵器還未充分測試,是否能像趙川軍中那樣如臂指使,還未可知,你就能確定一定能打敗慕容恪?”
謝萬也是急了,就差沒你打不過敵人,會喪師辱地了。
“四哥如果只是來教訓我的話,大可不必了,我意已決,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本月末就會出兵。
枋頭自古就是四戰之地,當年曹操為了水淹鄴城也開鑿了白河溝,現在正好用上。只要此戰能勝的話,桓溫主導朝堂的局面將會被徹底逆轉。”
謝萬為人有些迂腐,謝石卻是把人心看得通透,如果趙川在簇,恐怕也會為謝石擊節叫好。
歷史上桓溫第三次北伐,在枋頭受阻後,於襄城被鮮卑慕容家的慕容垂帥軍伏擊,大敗虧輸逃回壽春。
如果你以為桓溫輸了,他在朝堂的勢力也輸聊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此戰之後,桓溫在朝堂內不但沒有輸,反而將原先擁兵自保的世家勢力全部剪除,王謝等世家羽翼被剪,成為砧板上的魚肉,若不是謝安長袖善舞,桓溫又懷著婦人之仁,只怕江左早已變。
謝石早就看到了這一點,現在無論謝家怎麼折騰,其實都是被動的,桓溫可以故意北伐輸一次,然後把責任全部推到謝氏身上。
你不出兵?
很好,這是你惡意掣肘,暗自迎合胡人!
出兵?
那更好,這是你故意不服軍令,露出破綻,才讓胡人有機可乘!
總之無論怎麼被動應對,都是會倒黴的。因為桓溫佔據了荊州和蜀地,差不多有半壁江山,誰不看他臉色?
如果歷史上桓溫並沒有登基,不能明問題的話,那麼他的兒子桓玄後來輕易佔據建康,稱帝建立桓楚,恐怕沒有任何理由了吧?
從戰略眼光上看,謝石比謝萬強了何止一籌,謝家此刻不爭,等待的就是桓溫政變廢帝,然後逐漸砍掉謝氏的手腳,使之成為純粹的文官家族。
“那,你打算如何?謝玄也會在大軍之中麼?”
謝萬語氣鬆動,事實上,謝安也沒有一定要讓謝石不要出兵,在建康他就跟生了大病的謝奕商量過,覺得此時北伐也並非是胡鬧,風險與機遇並存。
“讓謝玄守壽春吧,這一仗勝算很大,但也不是十拿九穩。慕容恪主力遭遇重創,卻不知燕國還有什麼精銳。謝玄若是輸了,名聲會受損,那時謝家可就真的沒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