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避開所有晉軍的耳目,一支人數不多的軍隊,估計連一萬人都不到,正在繞路前往陽城,晉軍北伐的最重要糧草中轉站!
這些士兵是羌族打扮,沒有帶輜重,甚至連馬都沒有帶,可以說已經下定決心,不成功便成仁。
他們不需要打下陽城,只需要製造混亂,然後在陽城的糧倉放一把大火,就能讓桓溫氣勢洶洶的北伐無功而返。
很瘋狂也很有效的主意。
這支軍隊的領兵人物正是姚萇。
死去了的姚襄的弟弟,他那最能幹最出色的弟弟。
前些天,姚萇也沒閒著,他與苻生見了一面,也談了一些條件,比如他投靠過去之後的地位,比如桓溫來勢洶洶應該怎麼應付。
對於苻生這個人,姚萇只有一個評價,那便是“豎子不足與謀”。
看著孔武有力,一幅彪悍的模樣,還是個獨眼龍,氣場也是強得嚇人。
貌似很有能力的樣子。
只不過,看人不能看外表,三國中後期東吳都督陸遜,看上去儒雅異常,然而殺伐果斷不比曹操差,人不可貌相這句古話又豈是說說而已?
苻生這類人,實際上真正遇到需要決斷勝負手的時刻,卻總是前怕狼後怕虎。像是現代足球裡的粘球前鋒,什麼護球像亨利似乎高階大氣屌炸天。
然而一到要射門的時候,他就像找不著北一樣。
姚萇不知道足球這種娛樂運動,但不妨礙他對苻生有這樣的觀感。
這次如果苻生能配合姚萇,強攻位於伊水南岸的郗曇所部,將晉軍的主力調動到洛水以南,讓晉軍的補給線拉得更長,而不是無腦頭槌洛陽的話。
那麼,自己的行動將會更加順利,效果也會更好!成功的機率也就更大一些。
那時候,晉軍主力距離陽城有多遠,到最後桓溫他們死得就會有多慘,光捱餓就能讓桓溫一夜白頭!
然而苻生還是斷然拒絕了姚萇的建議。
他只想打下洛陽,活捉桓溫,然後回秦國當太子甚至是皇帝。至於其他的,苻生害怕會節外生枝,要知道這次出兵,可沒有經過苻健的同意,梁安戍守潼關,打小報告是難免的。
秦國現在並沒有實力去攻略汜水關以西,黃河以南的土地,就算一時得到,最後也是便宜鮮卑慕容而已,苻生不會冒那麼大的風險做這樣的事情。
正如同曹操手下謀士評價袁紹的那樣,“好謀而無斷”,“幹大事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姚萇對於苻生是一百個看不起。
這個人,根本不配跟他自己相提並論,就連合作也是豬隊友的水平,只有桓溫才是能跟自己掰手腕的人,姚萇就是這麼覺得的。
很自大,很狂妄,但是,他覺得理所應當。
不是他想錯了,而是老天沒有給他機會。
就像是一個沒讀過高中的小孩在那裡叫囂自己將來可以考清華北大,沒考上只是因為自己還沒參加考試。
姚萇覺得,天下的蠢人那麼多,憑什麼個個身居高位?那些廢物們應該把位子讓出來給自己這樣的人。
姚萇很憤怒,埋怨上天的不公,也在感慨自己命運多舛。他殺姚襄,始終是心裡的一道坎,如果不能取得驚天動地的成就,那這般辛苦這般狠辣又是何苦來哉?
打敗桓溫的鑰匙其實就在他手裡,雖然有點冒險,但當年漢高祖出陳倉小路定三秦又何嘗不冒險?以正和以奇勝,姚萇隱約覺得自己這次的做法是暗合兵法要訣,沒錯的!
七分實力,三分運道,不試試永遠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姚萇知道一條絕密的小路,可以穿越嵩山!出了嵩山,陽城就近在咫尺!勝利唾手可得。
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最不安全的地方,這是逆向思維,戰爭中往往有奇效。姚萇認為他很有機會。
他不相信自己的大軍突然出現在陽城,那些守備鬆懈的晉軍能阻擋自己燒燬糧倉!
桓溫大軍的整個防線,佈置得非常老辣,唯獨就是嵩山沒有設防,因為地理條件讓大軍難以展開,桓溫覺得沒有哪個瘋子會帶著人穿越嵩山的山脈,突襲陽城。
當初,把補給中轉的地點選在這裡,桓溫當然有所考量。
現在這個瘋子出現了,姚萇覺得自己能做到其他人做不到的事情。
這一招很有些冒險,原因倒不是別的,最大的風險在於路上被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