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新拔絲板上多出的六圓孔,一個比一個小,到了最後一個,必須湊近仔細瞧了,才能感覺到細縫裡透出的一絲微光,真真細比發絲。
華琬對拔絲板很滿意,抱著陶學錄的胳膊贊嘆道,“嬸娘,陳師傅不愧是京城第一厲害的鐵匠,拔絲板的圓孔,比學生預想的還要細。”
“可不是。”陶學錄笑著取出一隻纏繞金線的卷線盤遞與華琬,“華丫頭,試一試,看看拔出的金絲是否光滑圓潤,若有稜角,就不能用了。”
華琬歡喜答應下,從卷線盤牽出金線,再將金線逐一穿過六個新圓孔,每穿過一個,華琬都會仔細檢查,待六個孔走遍,金線幾乎細成頭發絲兒。
華琬纖細的手指捏在金絲寸長的位置,金絲軟軟地垂下。
陶學錄不禁感慨:“這技藝若叫文繡院學去,她們就能將金子繡在袍衫上了,不過華丫頭,於制飾而言,金絲的硬度撐不起花樣,做地子又嫌太細太淺,”陶學錄捏了捏華琬手中金絲,“柔軟亦不如蠶絲,粘在金雀鳥上會紮手,如此除了當花蕊,其餘怕是無用處。”
“嬸娘說的是,金絲除了看起來漂亮外,似乎用處不大,頗有白下功夫之感。”華琬對著格窗舉起金絲,許是金絲格外細的緣故,恍恍惚惚間竟融於陽光之中,若不是空中晃動了環環光圈,真難以察覺華琬手中是舉著東西的。
陶學錄眯縫起雙眼,頜首道:“倒是美。”
“嬸娘,學生以前編草飾換錢時,很喜歡編一種草芯燈籠的花樣。”華琬手指靈活地穿撚於金絲之間,長金絲被彎成一圈圈緊挨的半圓形狀,“嬸娘,您看,像不像上元節的燈籠。”
由無數金絲簇成的小燈籠不停地顫動,光芒閃爍流轉,是尋常制飾工藝難以呈現的美。
華琬未注意到陶學錄已經驚訝的合不攏嘴,傻傻地咧嘴一笑,“金絲燈籠與學生預想的八九不離十,嬸娘,金絲還有一種用法,亦是學生編草飾時用到的……”
陶學錄還來不及阻止,華琬已經松開手,金燈籠登時和煙火綻放一樣四散開來,變回了彎彎曲曲的金絲,陶學錄本想要華琬將金燈籠留下給她仔細品詳一番的。
陶學錄還在遺憾地搖頭,華琬已經將長長的金絲平分成兩段,兩隻手擰啊擰,兩根金絲被相互交纏擰做了一股勻細的麻花狀,“嬸娘,您瞧,金絲仍舊很細,但不軟了,可掐絲,可編織,可焊於金胎上,製成花、鳥、亭臺、樓閣各式花樣,對了,嬸娘是否覺得擰股的金絲比更閃亮?”
兩根擰在一起,被陽光照射的面更大,自然更閃。
陶學錄眯起眼睛,編織嗎,此技法可實現用極輕的原材製出面狀大的立狀圖樣,或許能解決原先鏨造工藝的弊端。若將幾種技法相結合,製出的飾物能驚豔了世人啊,陶學錄不禁對華琬産生幾分欽佩。
過了半晌,陶學錄頷首道:“華丫頭,將你的想法用到鄭六娘子的嫁妝頭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