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錄發覺華琬身量又高了,五官亦長開了些,華琬容貌每褪去一分稚氣,便多三分靈秀。陶學錄忽然意識到,華琬不出三年,就會出落成風華佳人,怕是不會遜於當年的榮貴妃。
華琬見陶嬸娘不說話,只望著她出神,心裡著慌,用極輕的聲音喚道:“嬸娘,嬸娘?”
陶學錄終於回過神,“哦,華丫頭有甚事?”
“陶嬸娘,學生琢磨了一個能讓金線更細的法子,只不知道能不能成……”
如今拔絲板上的圓孔是用百煉鋼針在鐵板上打鑽而成,鋼針的粗細和硬度決定了拔絲板上圓孔的大小,而拔絲板上的最小圓孔已是當下新宋國冶鐵術的巔峰,自難再強求。
“嬸娘,既然鑽不出發絲般細的圓孔,可否用兩塊鐵板合成細圓孔?”華琬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先將鋼針的針頭磨得尖細如發絲,同時將鐵板一分為二,再用鋼針尖於兩塊鐵板上分別劃出細壑,最後兩塊鐵板重新合二為一,如此就能製出更細的圓孔了。
陶學錄心裡一亮,頜首道:“倒是好想法,說不定可以一試,下午我去潘樓街的三進巷子尋陳鐵匠說說。”
“嗯,學生和嬸娘一塊去。”華琬很期待,若真能拔出細金絲,她有許多藏在腦子裡的花樣兒要去嘗試和編織了。
……
潘樓街的陳家鐵匠鋪在民間很有名氣,陳鐵匠不論打鐵、淬火亦或回火技術,皆是整條潘樓街乃至全京城最強的,他打出的剪子刀具,鋒利堅韌,傳聞若非近十年無戰事,否則軍器監都會招了他去。
陶學錄和陳鐵匠是舊識,陶學錄慣用的鐫刀便是陳鐵匠打製的,共四十八式。
前些時候,陸博士送華琬的十六式鐫刀,已令華琬激動不已,後來瞧見陶學錄的四十八式,是愣怔當場,霎時明白何謂小巫見大巫。
到了鐵匠鋪,陳鐵匠正在替一把三尺劍淬火,被燒得火光流轉的劍身迅速沒入水中,白霧伴了滋滋聲騰空而起,搖曳不停的水面折出光亮劍影。
陳鐵匠因常年在爐火邊做事,臉、手臂等露於外的肌膚都黑得發亮。
七月已令人灼熱難耐,而鐵匠鋪裡比日頭底下還要熱,華琬不過剛踏進一小會,小臉就被烘得紅彤彤,渾身熱得不斷往外淌汗,幾乎要虛脫了,可陳鐵匠卻面色沉靜,面上不見半滴汗水,果然心靜自然涼,不是騙人的。
華琬一邊擦額頭上的汗,一邊暗暗佩服陳鐵匠。
劍淬完火後,陳鐵匠喚來小學徒,讓繼續去煉三尺劍,自己則同陶學錄打了招呼。
陶學錄講明到訪緣由,誠懇地請陳鐵匠幫忙。
陳鐵匠有替陶學錄打製過拔絲板,故一聽即明白,言此打造法雖不難,但他得試上一試,十日後就能出結果,若順利製成,十日後陶學錄可以直接帶了制好的拔絲板走。
雖然陳鐵匠未打包票,可終歸是有了希望,華琬一疊聲地向陳鐵匠道謝,惹得陳鐵匠都不好意思,生怕沒製成令小丫頭失望。
離開鐵匠鋪回工學堂的路上,華琬至一處賣飲子的小攤買了兩碗江水茶,與陶學錄一道喝了解暑。
抬眼望見只隔了一條小街的儀香堂鋪子,華琬抬眼與陶學錄說道:“嬸娘,學生想去那兒探望一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