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讓這個小山頭徹底激化為一個派系的,則是一樁綿延至今的舊事。
衍嶺皇子孫眾多,有資格競爭皇位者卻只有一十九人,去掉已死的宇文玄理就只剩下十八人,整個宇文皇族只有這十八個人才能被冠以“皇子”“皇女”的稱呼,餘者只能算是普通皇族,也就是常被人揹地裡取笑的“王爺”。
與此同時,這些人的稱謂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按能力劃分,能力越強排位越高。
比如已故的十三皇子宇文玄理,他原本是十一皇子,可惜自己不爭氣,修為遲遲無法突破,謀略手段也無出彩之處,所以被後面兩位同族一一趕超,從十一皇子一路淪落成了十三皇子,成為了其他皇子皇女眼中的笑柄。
皇位之爭歷來都是嚴格而殘酷的,可跟先前幾代相比,這一代的皇位之爭可以稱最。因為無論這些人怎麼表現,他們始終還是入不了衍嶺皇的眼,大衍的太子之位一直懸著,甚至連大皇子的位置也一直空著,而他們就只能眼巴巴的看著,不知怎樣才能坐上去。
本來嘛,這事兒也不著急。衍嶺皇正值壯年,離駕崩還早得很呢,一群皇子皇女現在不合格將來總會有個合格者出現,到時候再選太子太女也來得及。
可問題是,鎮西王回來了。
鎮西王是誰?
衍嶺皇的親弟弟,因為使命感而放棄了爭奪大寶的資格,自斬一刀重新為人,化名於浩去了太虛宮臥底至今。
太虛宮的於浩為人如何大衍高層都有耳聞,很多人都說陸橫命好收了個奇才,他死後太虛宮必定能在於浩的手中變得更強,對大衍的威脅變得更大。也因此,大衍很多人都提議要想法子除去於浩,將這個未來的毒瘤湮滅在萌芽當中,可惜全都被監察司給否決了,有人甚至將此事參給了衍嶺皇,而衍嶺皇卻也無動於衷,只說了句“不足為患”將人給打發了。
現在於浩變成了宇文太浩,大家都知道監察司和衍嶺皇為何都那麼淡定了。眾人一邊贊嘆著衍嶺皇和鎮西王的同時,一些人又把心思打算到了太子之位上。
眾所周知,宇文太浩是不可能成為太子的,但這並不妨礙他擁有爭奪大寶的資格。
論才華論能力,宇文太浩無疑比現在的皇子皇女們優秀太多,論對大衍的忠心和貢獻,敢自斬一刀去當暗子,誰敢說自己比他強?
更重要的是,他是衍嶺皇的胞弟,自斬一刀重新為人,他的陽壽要比衍嶺皇長太多了,甚至比起皇子皇女裡的一些人都要長出許多。如今他雙魂融合,修為更是一日千裡,單從壽元來講他可能是大衍甚至是整個人界修行最快的人。
有實力有能力,有高尚的節操還有巨大的奉獻,而且還是宇文皇族血脈最正統的人之一,這種人不推為下任衍皇,還能作何他想?
於是乎,大衍的高層裡漸漸形成了一波親王派,他們都希望衍嶺皇能下旨確認鎮西王的第一順位繼承人的資格。若不是輩分不對於禮不合,他們會直接喊出“太子”二字,可第一順位繼承人已經說明瞭一切,這下子頓時激怒了其他皇子皇女以及他們的擁護者。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本來中立的守舊派也倒向了皇子皇女一邊,他們認為宇文太浩再合適,那也不是衍嶺皇的子孫。
大衍自開國以來,皇位向來都是父傳子或者父傳侄的,從來沒聽說過平輩兄弟易位的,這簡直是擾亂朝綱又禍綱,是對傳統和祖制的挑釁!
他們承認宇文太浩的優秀,可他們反對宇文太浩繼任大寶。他們可以接受甚至樂於接受宇文太浩成為攝政王,但是他絕對不可以坐上正統的帝位!
而太虛宮正是瞅準了這一點,所以才派人買通了那個雙面間諜放出假訊息,妄圖激化大衍的矛盾,讓他們有隙可乘。
此心可誅,所以那個雙面間諜被發現後當場就給就地格殺了,據說還是文老親自出手搜的魂,然後一掌將其拍成了肉泥。
一切都是子虛烏有,風聲漸漸平息了下來。可是敏感的王大川並不這麼認為,他的直覺告訴他這裡面沒那麼簡單,雙面間諜未必是真。
即便是真的,那也不能說監察司和鎮西王府真的就沒動手。這件事表面上來看是一件事,可換個思路想,其實也可以看成是兩件事,有關聯,但各自獨立。
而後鎮西王屢次上門,文老將他提拔成了司馬專門應付於浩,王大川隱隱約約的感覺出了什麼。直到那天鎮西王帶著親兵前來,臨走時掀開門簾的那一刻車廂中傳出的女兒香,王大川心裡頓時一個激靈,隨後又狠狠的壓在了心底不敢多想。
直到今天,在李初一的蜜語尖刀下,因為此事並沒有用監察司慣用的保密手段加以封禁,王大川被逼無奈的說了出來,並且指天發誓監察司的黑牢裡確實沒有餘瑤,至少他所過手的名冊裡絕對沒有餘瑤的名字。
同時,他還將自己知道的這些訊息說了出來,言語間盡可能的秉承著客官的態度,自己的猜測一點都沒有表露出來。
可李初一何等聰明,王大川在意的這些事兒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從他的話裡,李初一分析出餘瑤在黑牢的可能性很小,她極有可能是被宇文天浩給抓住了,如今被關押在鎮西王府裡!
當然了,也有一種可能是王大川所說的傳聞僅僅只是傳聞,是太虛宮派人放出的假訊息。餘瑤還沒動手,也沒有暴露,至今還隱藏在皇都的某個角落裡。
但這種可能性太低了,一年兩年還行,這麼久了餘瑤不可能藏得住。一來她是個美女,二來她還是個修士,就算她狠得下心自毀容貌弄得自己蓬頭垢面的,可她的修為總不能也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