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親完了之後,鄭雪靜暫時回了泉城,因為接著王錚要到女方家裡面要年命帖子。
古時候的年命帖要比現在複雜多了,男方怎麼啟,女方怎麼回,都很有講究。當然了,這些都是富人們的講究,窮人們就只能將就了。男方到女方家裡面,求女方的生辰八字,寫在一張紅紙上面。
當然了,紅紙上面的生辰八字也不是隨便誰都能寫的,要找老先生。
到2009年的時候,每個村裡面還都有幾個原先念過私塾的老先生。村裡面對讀過私塾的人都很尊重,稱之為老先生,有些需要寫字的重要事情,都會去找老先生幫忙。
比如說在90年代初期,後來農村大集上面滿地都是的印刷對聯,在那個時候還是沒有的。老百姓要想貼對聯,就得找人寫,或者說自己寫。
80年代、90年代的時候,農村裡面普遍的文化程度都不高。
就以大寨鄉來說,總人口三萬多人,然後只有一所農村中學,泰南十二中,建校於1954年,在1966年以前每年只招收兩個班八十人的初中生,然後從1966年開始增加高中部,每年招收兩個班。
因為特殊歷史時期的原因,在1978年恢復高考之前,泰南十二中培養的大多數畢業生都留在了大寨鄉務農。
總共24年的時間,泰南十二中為大寨鄉培養的初高中加起來,也只有1920人。在總共三萬人的鄉鎮裡面,比例還不到百分之七。
而且,這些初高中畢業生因為從來沒有學過毛筆字,過年當需要寫對聯的時候,這些小秀才當中除了極個別自己練習過毛筆字的能湊合著寫副對子,其他的絕大多數都是靠不住的。
然後這時候,那些解放前讀過私塾的老先生便派上了用場。
私塾這個東西是到解放後,土改以後因為塾師沒地了,沒法養活自己了才慢慢消失的。
私塾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儒家思想,然後主要教四書五經之類的東西。農村子弟七八歲入私塾,讀個七八年,到十六七歲長大,這就可以稱作小先生了。
到2009年,小先生可就都成老先生了。
最年輕的先生,也得是1933年前出生的人了,到2009年的時候,最小的先生也得七十六歲了。
不過,要說桃花嶺村,還真沒有一個讀完私塾的老先生,以前王錚小的時候記得,他們家每年過年的時候,貼的對聯都是他的姥姥家裡送過來的。
王錚的姥姥是桃花嶺村的鄰村,羅漢峪村的,這個村子有個老先生,到2009年的時候,已經八十多歲了,大家都叫他魏三爺,是個很和善的老人,臉上有塊傷疤,有個殘疾瘸腿的兒子,他的孫子是大學裡的老師。
原先的老先生後來的時候都受過點委屈,因為這些讀過私塾的,成分都不好,多半是地主。
而且,許多老先生到老都是孤苦伶仃的,因為成分的原因連媳婦都沒有。
而即便是有子女的,許多的子女也因為父輩的成分而失去了許多機會,包括參軍、招工、上學等等。
不過,比較諷刺的是,這些老先生到了孫子輩,然後許許多多的家庭又都翻了身。
也就是,到90年代,00年代,10年代以後,原先那些被打倒的地主的子孫後代,許多又成了社會各個領域的佼佼者。
曾經有一段時間,地主的後代是一個非常具有歧視性的稱謂,而到了後來,在老百姓的口裡,可就不這麼看了,他們發現,地主的後代,真的比較聰明。
王錚的年命帖子就是讓魏三爺寫的,上面寫著自己的生辰八字。
2009年1月6日,定完親不久,王錚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託付給了母親照顧,然後自己便拿著魏三爺寫的自己的年命帖子去泉城了。
拿著自己的年命帖子,然後交給了鄭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