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煥華一家離開桃花嶺村的那一天,剛好是王向忠家生薑開秤收購的前一天。
一大早,馬煥華僱的一輛拖拉機便停在了村頭。馬煥華一家鎖好門,沒有跟鄰居打聲招呼,便帶著幾件換洗的衣服,和全部的銀行存摺,去了南方。實際上馬煥華的腿根本不應該下地走路,但是吳春花又說服不了他,只能順著他的意思去做了。馬年壯還是個孩子,一聽說全家要到大城市裡面生活了,高興地不得了。
桃花嶺村沒有人意識到少了一個討厭的傢伙,因為大家都在忙著收姜。
桃花嶺村是王向忠公司第一個開秤收購生薑的村子,收購的時間定在1994年10月20號這一天。而各個村子採收生薑的時間肯定要提前一兩天了。
大寨鄉教辦的領導也算是看在去年王向忠中小捐款五萬塊錢的面子上,為了配合全鄉採收生薑,專門從10月19號到10月21號放了三天假。加上週六和週末,這五天算是讓大寨鄉的學生們體驗體驗勞作的辛苦和快樂吧。
王錚放了假,一大早便扛著?頭,跟在父親王向忠的身後,去到自家的姜田裡面挖姜去了。
雖然王向忠現在是身價千萬的老總了,但是他仍然熱衷於親自下地幹活。
桃花嶺村最好的良田都在南河兩岸,大約三百五六十畝地,現在都種上了生薑。
整個桃花嶺村男女老少都上了陣,辛苦了一季的努力馬上就要有收貨了,所有人臉上都掛著喜悅的表情。
魯中地區,生薑是在三月末種植到地裡的。姜種一般需要水培,等發了芽再移栽到大地裡。然後中間需要澆水、施肥、打農藥等等的管理,到下霜之前,等姜葉枯黃之後,便可以採收了。
生薑是一排一排種植的,一壟一壟的生薑連成一大片,微風吹過,姜葉隨風搖動,就像波浪一樣。
兩個地壟中間的壟溝有三十公分寬,出姜的時候,就是在壟溝一側挖大約二十五公分的坑。前面的人挖好了坑,然後兩邊的生薑便露了出來,接著再有一個人用鏟子一撅,整棵生薑便撅了出來。然後,後面的人負責將姜塊從姜棵上摘下來,然後將姜塊隔不遠堆一堆,放在一側的地壟上,另一側的地壟則放姜棵子。當然這是比較仔細的出姜辦法,不仔細的,直接用?頭把生薑刨出來,工作效率比王家的方法快了一倍以上,但是那樣容易把姜碰傷。而生薑碰傷之後,收購商就會壓價,甚至於拒絕收購。
出一片生薑最少需要三個人,然後剛才說的工作都做完了,接著便開始簡單的分揀一下生薑,將那些碰傷的生薑挑出來,而完好的則用尼龍袋裝好,準備過秤賣給收購商。
姜農的生薑大多數都賣給收購商,因為這東西到集市上銷量非常有限。
王錚全家分工是這樣的,王向忠負責在壟溝刨坑,吳秀芬負責鏟姜,而王錚和吳秀紅的工作,則是負責摘姜塊和分揀生薑。小王寧在地裡蹦來跳去,光搗亂不幹活。
一家人分工明確,各負其責,這王家八畝地的生薑,如果光他們一家四口來乾的話,最少也得二十天的時間。
王向忠可沒有這麼多功夫來出姜,他只想體驗體驗這勞動的樂趣。明天,他就要開始收購生薑了。
不光王向忠沒功夫,吳秀芬、吳秀紅也都沒功夫。
雖然說公司裡面沒有給吳秀芬安排具體的職務,但是實際上公司裡的財務這一塊,吳秀芬還是很有必要監督監督。明的職務沒有,但是老闆夫人這個名頭,可就是最大的職務了。
大人們幹活都很賣力,而孩子們,則一半玩,一半偷懶。
很快,王向忠看著幹活心不在焉的兒子,抬頭一看楊明他們走了過來,有些無奈地搖著頭說:“兒子,去跟楊明玩去吧,我看你的心思也沒在這生薑地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