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眷顧,天空的顏色格外的透亮,周如水的心卻如翻騰的飛絮,軟而凌亂。
這一路上她都在想,想著如何才能在這風口浪尖將鹽改付諸實施。她算遍了所有人,算來算去,左思右想,最終還是如兄長一般,認為朝中最適合再提鹽務之事,又不會被他人猜忌的,只有王玉溪的父親,右相王端了。
方才,她還在想她缺一個捷徑。可當王玉溪彷彿從天而降一般地出現在她的面前,當他清楚地嗤笑了她的父兄。面對著他這個捷徑,她卻退卻了,想逃了。
說起右相王端,也是一言難盡。如今世人都只道他是才華橫世的琅琊王三王玉溪之父,卻再少有人記得,虎父無犬子,王端亦曾是周國的不二良臣。
王端少時便博學善文,初入官場就被任為了秘書郎,輔佐尚是太子的周王於東宮。□□也曾誇讚王端,“制誥典雅,有儒慕之風。”據傳,周王尚是太子時,與王端感情甚厚,常會相聚一齊,喝酒縱歌。一日酒醉,王端更曾對周王放下豪言道:“端之生死全為殿下,必鞠躬盡瘁,以助殿下安國長久。”
而即使如今的周王昏沌不堪,周王在掌權初年時,卻也是有過遠大的抱負的。彼時,周王繼位後做的頭一件事,便是提拔了王端為相。
那時的王端更是有傲世的雄心,因周王的器重厚待,他甘願放棄了琅琊王氏的家主之位,一心全都撲在了朝堂之上。泰康二年,王端提出了“十事要說”,其中就有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等諸多良策。泰康四年,朝廷又在王端的推動下確立了嚴格的官吏考核制度,以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
彼時,論政治清明,百姓安康,周國可居諸國之首。
然而,好景並未長久。泰康八年,向來開明果敢的周王在與北疆一戰後惰了性子,不但失了先前勵精圖治的精神和力圖改革的節儉,更是沉溺於聲色中無可自拔。他窮奢極欲,擴充後宮,大興道教。漸漸地,當年匡興周土的諸多法令也因此而名存實亡了。
俗話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王端的轉變,發生在泰康十二年年末。
彼時,宮中發生了一件事。道是周王閒來無事,與宮婢在御花園中使彈弓打鳥,玩興正濃時,王端卻道有緊急軍情要報。如此,周王也不得不放下彈弓,急忙傳見。卻,在聽過王端稟告的事由後,周王便雷霆大怒了。他直斥王端不識相,只為了半點小事就白白地擾了他的雅興,實是迂腐惹人厭。
那時的王端也尚方剛氣盛,登時也不服氣,便頂嘴駁道:“臣所奏之事雖小,卻比陛下打鳥重上許多!”
他這般頂撞,周王聽後自然也是不悅。更是覺得王端放肆,惱羞成怒之下,周王順手便抄起了一把鐵斧,當場朝王端砸去。
這一砸,就直截砸碎了王端一對門牙。王端登時血流如注,他捂著唇痛不欲生,卻還是忍著痛,從容不迫地彎身找回了自個掉落的門牙,仔細地將門牙揣入懷中之後,一甩袖便轉身要走。
見王端淡定若斯,無禮若斯。彼時,周王更是怒火中燒,他氣問王端道:“你撿那碎牙做甚麼?難不成還能留著做罪證狀告寡人麼?”
聞言,王端的腳步也是一頓,他滿唇是血的冷淡一笑,語氣毋庸置疑,異常冷冽地嗤道:“臣子不能狀告君上,但天網恢恢,自有史官書之!”
自那以後,王端便轉了性,再不多理朝中的政事了。
近些年來,王端更是越發的清貧淡泊了起來。他身在朝堂,卻是實實在在的碌碌無為,可謂是半分建樹也無。早些年前,太子洛鶴亦曾問過王端,道是:”這世間萬物,甚麼味兒最美?“彼時,王端竟是呵呵一笑,捻鬚答道:“早春的韭菜,晚秋的大白菜,味道安逸得很!”在這話中,無慾無求便已是可見一斑了。
後來,公子沐笙亦曾力邀王端為左膀右臂,但王端閉門不見,更稱疾不與政事。後念公子沐笙心誠,兩人終於同室而坐,王端卻是隻字不願多言,唯贈了公子沐笙一幅親筆所作的《百駿圖》。
《百駿圖》中,王端筆下的駿馬雄姿英發,毛色亮麗,皆有千里駿馬之相。但可惜,那些個千里駿馬卻全都在奚官的、調、教下,不得不被困於禁苑之中,嬉戲於溪澗之間。它們即便矯健不凡,卻也無法馳騁遠行,只能平生碌碌無為,最終,淪為皇家氣派的點綴之物。
在《百駿圖》的畫幅留白處,王端自題了一句話,“肥哉肥哉空老死”。顯而易見的,王端是將自個自喻為禁苑中的千里馬了。而他已知了自個的宿命,似也調侃著地,悲憤著地接受了這樣的宿命,接受了“肥哉肥哉空老死”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