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道:“我知你乃有治理之才,我乃命你為雍州刺史黃敘黃忠之子)司馬,助黃敘治理雍州,我要看到成效,希望你不要讓我失望。”
梁習謝道:“多謝大王,梁習定當竭盡全力,以不負大王所望。”
我聽了此話當然是很高興。
這時趙雲對我道:“大王要伐吳麼?”
我道:“伐吳是遲早之事,今我不伐,他日我軍平定中原,也必伐吳,我知子龍之意,中原未定,急於伐吳,非乃上策。”
趙雲道:“子龍正是此意。”
我道:“然我亦不會讓東吳擴張勢大,要制止東吳,須坐觀虎鬥。”
“坐觀虎鬥?”眾將皆疑惑而問。
觀哪虎鬥?魏、吳也。
我道:“虎者,魏、吳也。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如若我不再引兵向中原推進,曹操必引兵伐吳,奪回徐州,吳軍也必堅守,待此二虎相爭一番,我再出兵挺進,魏吳皆兵力大傷,我取之何難?何樂不為?”
風義郎道:“大王此計可行?然曹操乃信大王之言乎?”
我道:“曹操必信,因曹操深知我取信於民,不可以此不信而失天下百姓;再者,其知東吳不可信,出爾反爾,必引兵伐之。”
話說魏都許昌早已是危城汲汲矣,蜀軍三路軍已到洛陽,南陽,新野。魏主曹操早已遷都陳留。這日蜀王蘭飛使馬良來見曹操,曹操聞蜀使者馬良來見,立使人傳入。
馬良入見曹操道:“蜀使馬良拜見魏王。”
曹操道:“蜀王使你來見朕有何要事乎?”
“正是。”馬良道,“我主蜀王得知魏王欲聯東吳拒蜀,然東吳孫策卻出爾反爾,卻引兵來攻取貴國徐州,致使魏王失徐州,孫策如此小人,豈可信之。我主蜀王說,就算要吞吳,也決不趁人之危,趁此時魏國在危難之際,引兵來攻魏。”
曹操道:“那蜀王的意思是?”
馬良道:“我主蜀王想與魏王約定三月之內皆不引一兵來犯貴國。我主蜀王說,待大王重奪徐州,攻下壽春、合肥、廬江,從今日算起,三月之後,再與魏王決一雌雄,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曹操一聽,心想:蘭飛不是讓我與東吳兩虎相爭,到時我與東吳國力皆元氣大傷,其再引兵而來,定難拒之;更重要的是,如若蘭飛也不叫信用,在我與吳相戰之時,引兵來犯,取我後方,我乃無退路矣。
賈詡道:“昔日我聞季常馬良的字)出使東吳,說蜀與東吳結盟來攻我大魏,還結為秦晉之好,可曾有此事?”
馬良回答道:“不瞞魏王,確有其事。不過此乃往事矣,東吳口中許諾,暗中卻使人行刺我主蜀王,前不久,孫策又引兵至我蜀地荊州,欲攻取我荊州;不瞞魏王,我主蜀王不想引兵來攻魏,還因遇刺重傷在身,需用三月養傷。”
賈詡又道:“我想蜀王是想坐收漁人之利吧。”
馬良道:“如若魏王不願與我大蜀定下這個約定,也沒有什麼關系,對於我大蜀又沒有什麼壞處,不過試想一下,對貴國有何利,魏王自然是知。到時我軍出兵來犯貴國,就不要怪我大蜀沒有給魏王事先說明瞭。”
曹操早知此事兩難全,應不應蜀之約,如果蜀軍必神出鬼沒,攻我無備,都是防不勝防。關鍵在於蜀值不值得一信,蜀王蘭飛講不講信用,如若如東吳一樣不守承諾,那就可是難以敵擋了。曹操想了想,於是決定與蜀約定,三月之期,兩國均不許出兵相犯。
<a href=>起點中文網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