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道:“你過慮矣,如若子龍欲加害於我,為何今日不動手,卻要擺什麼‘鴻門宴’乎?”
縣令又道:“將軍之言也並無道理,或許趙雲不會,然者張任就難得一說了。昔日項王也不想加害於高祖劉邦,然其身後有個範增,請將軍倍加小心,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關公思忖一下,點頭道:“公所言也並無道理。我自去,不久便回。”
關公來見趙雲,非在蜀營,乃在一小亭之上,石桌已備滿酒食。見只趙雲一人,未有一人跟隨,心想,縣令之擔心皆過慮矣。
趙雲與關公連飲三杯之後。趙雲見關公道:“雲長,昔日在幽州一別,自今已有數年矣,我本來投劉使君于徐州,未想徐州已失矣。今日得見雲長,萬分慶幸,只可惜劉使君與翼德不在矣。”
關公道:“此乃我有愧大哥矣!”說完悲淚流過紅臉。
趙雲道:“以雲長之才學,為何甘居於此。既然效曹操,為何不請纓曹操引軍出戰,以雲長之智勇,定勇冠三軍,到時封侯拜將不在話下。”
關公一時未語。他豈又知此乃趙雲試探之。
關公道:“我與大哥、三弟桃園結義之時,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今大哥、三弟皆死,唯我偷生於世;昔日我在曹營封侯拜將,大哥與三弟卻委身於袁紹,何來有難同當,我乃有愧大哥矣。”
趙雲又道:“哪為何雲長卻助魏兵阻我軍呢?”
關公道:“自大哥、三弟死,我不敢輕言生死也。大哥乃有遺孀孤苦伶仃,我乃迎二嫂回鄉事之。從此不複出仕,亦不出為將,此阻魏軍乃解良縣令於我有恩,故此也。”
趙雲道:“昔日子龍得知劉使君戰死沙場。不知何去,四處尋訪明主,袁紹乃與先主公孫瓚仇敵,且袁紹乃剛愎自用,多謀不斷,故不投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專權漢室,乃又一董卓也,虛為漢相,實為漢賊,今終篡位,我亦不投之;東吳孫策,雖有才略,智勇雙全,然與我不相識,未能投之。後遇荊州蘭飛,與其交,知其人不僅智勇雙全,能治理三軍,經世之才,且見識廣博,比之孫策更上一籌,故此投之。”
關公道:“我雖身居簡處,但也聞蜀王蘭飛非一般人也。昔日治理荊州,百姓無不稱贊,漢水之役,大退魏兵,荊州退吳兵,乃當世英雄矣。今蜀兵大軍進軍中原,勢必平天下矣。”
趙雲道:“此乃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雲長又為何助解良縣令呢?此不過一孤城耳,城破只不過早遲之事,何幫做無謂的抵抗呢?”關公不語。
正在此時,蜀兵來報趙雲道:“啟稟趙將軍,張將軍已將解良城攻下。”
“什麼?”關公一聽大驚,道:“子龍,此乃何意?我來此中計也。”說完離身回解良城。
趙雲引兵隨至,至縣府見張任。張任將解良縣令押至趙雲身前,張任道:“子龍,此人我已將其擒拿,現在在此。”
趙雲並不問,拔劍便斬。關公一見,火速至前,一手抓住趙雲執劍手腕,道:“子龍劍下留情。此人昔日對我有恩,子龍可否念在我等兄弟之情份上放過此人。”
趙雲見目的已達到了,收劍道:“居然雲長為他求情,我還有何話可說呢?”命人為其松綁,對其道:“今若不是雲長為你求情,我定不饒你。”
那縣令跪拜而謝。趙雲又道:“還有,我且看在雲長之情份之上,如若公願降我大蜀,此解良縣令仍由公來任之。你意下若何?”
那縣令未語,思忖多時,再跪拜而謝道:“某乃降,多謝趙將軍。”
趙雲扶起道:“好了,起來吧。”又轉身對關公道:“雲長,你現今有何打算?不如隨我去見我主蘭飛?”
關公搖了搖頭道:“子龍應明我意,我心已不願從軍矣。”
趙雲道:“雲長......?”
關公道:“子龍勿須多言,我意已決。”
趙雲也為之難,左思右想,又道:“居然雲長不願從戎,這樣吧,雲長就乃為解良縣丞以輔助縣令治理解良縣,何如?”
“這...?”關公欲言。趙雲搶道:“雲不必這呀那的了,就如此說定了。”
關公不好推辭,也只好順其言,允之為縣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