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篇訪談,從頭到尾沒有提到國內足球市場一個字,可在所有關注者眼中,都能感受到指向明顯的風向標!
面對國內足球市場的虛假繁榮,上層要開始泡沫清除工作了!
當然,眼下世界盃舉行在即,即使要動刀,也得等到世界盃亮相完成,最終結果出爐後,才能開始清理工作。
這一個多月的時間,算是給了足協一個緩衝期,用來梳理問題,緩解矛盾。
6月8日,德國元老足球隊與高豐文帶隊的中國元老足球隊,在首都體育場舉行了一場友誼賽,最終結果不必多說,國內這幫足球界的老爺子們有話要說。
“......只有真正瞭解,才能真正喜歡,只有喜歡,才能全身心投入,只有真正投入進去了,運動產生的快樂才會持續下去。國內這幾年聯賽發展的很快,不同年齡段的人都以球迷身份為榮,老實說,這種事情並不值得鼓勵。”
“跟風只能跟一陣,就和追星一樣,會有明顯的時間界限。像國外那種一家三代支援一支球隊,幾十年如一日的到現場看球,在國內明顯不太可能。不過,不可能歸不可能,向這個方向努力,在足球產業中加入文化內容建設,才是長遠發展的關鍵所在。”
“我們的足球,只有熱鬧,沒有文化,這是個致命傷!”
高老爺子這番話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
94年開始的甲級聯賽,僅僅4年而已,許多球隊已經改頭換面,名字都換了幾個。俱樂部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短視思想的指揮下,做出這種行為很正常。足協身為管理者,放任足球產業中的文化流失,甚至主動展現“有奶便是娘”的理念,無疑要在其中負上巨大責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門檻太低,監管不利,聯賽制度改來換去,寧要數量與泡沫,不要質量與健康,這些國內足球的頑疾,在上述一番話中無所遁形!
底層數量缺乏,那就從外援中尋找合適的,基層發展不利,那就只抓國字號隊伍,職業聯賽問題多多,那就以國家隊戰績為最終目標......
這些頭痛醫腳的措施,正是這幾年足協上上下下富裕起來之後,交出的成績單。
“......基層建設不是不想重視,而是國內待遇太差,基層教練員,工作人員收入完全不能與職業足球接軌,這種出力不討好的買賣沒人願意幹。還有就是場地問題,這個涉及到大量資金投入,我是外行,不發表意見。不過,據我閒下來時的瞭解來看,國內學校嘴上喊著素質教育,其實體育課與體育設施沒幾個真正重視的。”
“球員培養是一件長期細緻的工作,不是說有多少億人口就能出多少個頂尖球員的!”
這番話是帶隊完成衝出亞洲任務的戚務笙,在接受採訪時就基層足球開展情況做出的評價。
基層建設到底是個什麼狀況,不是業內人士還真不太瞭解具體情況。不過,學校教育這一塊的不作為,的確是困擾足球產業健康發展的老大難問題。
社會風氣在其中也有著巨大影響。
踢球的傢伙幾乎等同於成績差,考不上大學,被迫吃這碗飯。這種偏見幾乎存在於每一位家長心中,短時間之內幾乎無法動搖。
“......和男足相比,女足這幾年成績是不錯。可是,我們只是更早開始女子足球專業化訓練,比對手們那種業餘訓練早走了一步而已。如果不能擁有合適的土壤,那女足水平向上發展的空間堪憂。”
馬園安也適時冒了出來,就女足長遠發展提出了諸多擔心,原因和戚務笙基本一致。
沒有堅實的底層參與人口,上層既不穩固,也難以繼續向前發展!
“......他們倆一直是我的得意弟子,去德國踢球是他們主動提出,我負責牽線搭橋,最終成行的。這麼說到不是在炫耀什麼,而且,籠罩在他們身上的誤解和非議,可能也會落在我身上。”
“說這些,其實是想提醒國內依然擁有很高上升空間的球員們,是時候眼界放寬,嘗試更高的難度,高大的發展了!”
朱廣護在接受採訪時,給予張笑瑞和楊晨的留洋行動高度評價,潛臺詞一看便知。
國內不是終極戰場,想要領略金字塔頂端的風采,就不能貪圖安逸環境!(未完待續)
喜歡兩球成名請大家收藏:()兩球成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