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看起來只是細節的問題,放在比賽中會成為寶貴的轉折點。
尤墨在高高躍起前,瞄到了右路邊線上無所事事中的克利斯托夫,在起跳的時候,身體向左微側,腰腹肌肉在起跳前一擰,到了最高點的時候,迎著來球,用極快的速度,讓爆發力釋放!
這種類似於甩頭攻門的頭球技術,被他拿來當常歸武器用,可能有些奢侈,但效果也很明顯。
本來不快的球速,被充滿爆發力的一頂,迅速飛過了二十多米的距離。
目標,右路邊線!
克利斯托夫本打算向皮球落點方向靠近的,剛跑了兩步,就發現高高躍起的傢伙了。
站定,觀察,趕緊轉身,向右前方,加速!
心中連吐槽的時間都沒有,他在皮球出邊線前,堪堪將球救回。
接下來,調整一步,向前!
類似於大範圍轉移的頭球,讓所有的攻防重心都有些偏離。克利斯托夫高速帶球上前,內線的斯福扎開始斜線靠近,身後的施容博格也開始高速插上套邊。
正面的防守隊員只有一個,克利斯托夫看出對方的猶豫了,小碎步調整了下帶球方向,讓出了邊線位置。
防守隊員果然沒敢上搶,保持了一定距離,側身滑步退後。
克利斯托夫向內線又帶了兩步,在對方形成夾搶之前,頭都沒抬,就是左腳一記輕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人到球到!
默契就是這樣,身為老搭檔的雙方,對彼此的習慣都瞭解無比,放在場上,能把配合所需要精確度,提高到厘米範圍!
施容博格的突破就簡單粗暴多了,看準對方的位置後,一腳簡單的連停帶過,只是依靠出色的爆發力,就順利地在右邊路開啟了一條缺口!
繼續向前!
邊路已經形成快速突破,這次進攻就有了反擊的味道。
等施容博格前進到平行大禁區線的時候,已經形成了4打5的局面。
不過,這種反擊屬於陣地戰的一種。如果要打出反擊的效果,那所有的連線都必須快速,向前。否則的話,從中場快速回防的傢伙們,會把進攻變成標準的陣地戰。
施容博格位置最靠前。相當於箭頭;謝里在大禁區內站定,相當於盾牌;斯福紮在兩人中間連線靠後的位置,相當於指揮;左路正在直線高速向前的尤墨,位置最靠後,相當於援軍。
本來克利斯托夫也算援軍的,可他在把皮球傳出之後。被對方收不住腳的傢伙撞翻在地,失去了第一時間支援的可能。
所謂的陣地反擊,需要的就是這些組成部分。如果能快速默契的配合,那最終形成的威脅會比整體壓上的陣地戰大的多!
少打少,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能力優勢。這才是許多盃賽冠軍往往偏重防守的最直接原因。
回到場上。
施容博格一氣衝刺了有50米,體力明顯到了極限,在對方看出端倪上前糾纏之前,減速,停下,半轉身,把皮球交給了真正的指揮官。
斯福扎就從容多了。
身為中場指揮,球隊的靈魂人物。觀察,計算,判斷。分析,這些都是時時刻刻在腦子裡進行中的。如此長的無球跑動,他把每個人的位置都盡入眼底,心中的打算也早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