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不勝煩,所以都有出家求清靜的心思了。
====
人類文明的秩序,可以把人從這種無休止的浪費時間裡解救出來。
=====
亂世之中,摸爬滾打出來的軍痞子比文弱書生生存能力強的多。
就如真的在草根工廠混十年出來的,都是能硬能軟,能粗能細,估計沒有一個好身板,都不好混。這麼一套適者生存出來,卻是草根環境最適合的生存模板,雖然除了生存,也沒其他用處,但連生存都行,還說什麼其他。
就如同二月河小說裡,所謂世事看懂,用熟了的老手,雖然做不了什麼大事,可要什麼事都需要這種模板,現代人叫社會經驗。
======
適者生存下往往自然選擇出一套自然語言形態。
《戰國策》裡的故事不比二戰歷史簡單。
”楚王好細腰”,所以上有好,下有行。
“王霸當並用”然則“倉稟足方知禮儀”。
故而“工廠”的生存壓力下,只能有一種企業文化和環境,而這種環境養出來的人格,也就必然是同樣的模板。
適者生存,是自然規則。
不適應的,都要被淘汰。
有沒有看清原理,並不影響聰明人如何選擇生存策略。
所以春秋戰國,三國五胡,那些前人的聰明智慧,一點也不比現代人簡單。
古代讀書人能牛逼一點,除了算賬寫字,也就這點經略人心的經驗了。
皇太極比崇禎高明的地方很多,會打架會打仗都是小節,關鍵是皇太極比崇禎接地氣,知道前線和底層的真實,不會相信五年平遼的大話。
凡亂世之雄,必須有的素質,洞察人心和實事求是。其實都是對真實的洞察。這點崇禎也不行,換大將走馬觀花。
不過崇禎繼位的時候才十八,換現代才高一。一輩子沒出過皇宮,又愛事事插手。換他老祖朱元璋,年少時做流浪和尚走遍東南多年,雖看起來一事無成,可是對世事和人心的洞察,都是因此建立。
崇禎最大的錯,在於不能審時度勢。一開始,崇禎就想解決滿清,在東北戰爭的兵餉消耗巨大,徵稅下去,適逢小冰河期,又民不聊生,兵亂四起。所以崇禎這一時期,最優選擇不是和滿清死磕,而是以戰求和,休養生息,先熬過饑荒,平定內亂。待兵強馬壯再北上。
至李自成破北京,崇禎就不能一死了之,應該忍辱去南京,整合江南,至少也能保半壁衣冠,滿清之所以能取天下,很多程度上是崇禎死了,漢族地主需要滿清這把對付李自成的刀,沒有漢族地主的合作和內鬥,滿清未必能成事。數十年後,火槍技術發展了,就能吊打騎射。這也是長久之計。
兵者,國之大事,不是一代兩代的事情,崇禎想五年平遼,結果我中華失去三百年。天子下錯棋,輸的是天下,受難的卻是百姓。崇禎下錯的棋實在太多,還不如做一個甩手掌櫃。
不同的環境誕生不同的文化,北京胡同和溫州工廠,肯定誕生不同的群體思維方式。大人的思維影響小孩的思想。
所謂環境的快樂和痛苦,皆由此生。
打工仔也談不上事業,也談不上前途,說到底,是生存空間有限。
不過適者生存而已。
要趕上亂世,草民如疊卵,漂泊如浮萍。說什麼穿越大業,能安身立命就不錯了。大多再怎麼努力也是徒勞的炮灰、
與其跟人勾心鬥角,倒不如做點技術宅的努力有正面價值,努力也有回報,下子也有空間。
喜靜厭爭,大概是知識分子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