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簡單單,做做有激情的技術,簡單的生活,也挺不錯的、<101nove.ad畫圖,會計從業證之類的東西,拿出高考的精神,脫産學習半個月也就足夠了。
更多是一種知識上的綜合素質,工商,it,碼字或者更遠的ai,一邊工作一邊看書,自然有一種內蘊。
說到底,人還是看態度。做事態度認真,自然無事不可為。倒是前輩學者讀書的精神,才是一生為學,百年樹人,真真的深不可測。
任何學問深入都是深不可測,做畫圖的深入下去要懂機械,工程,自動化,材料,力學,電學等等。學語言,學資訊,也要不斷推陳出新,溫故知新,都是專業性很強的事業。一個人腦子,精力有限,能做好一個工作,就很難得了。
======
那些網際網路大拿也就是三四十歲。當然少數人的風光下是累累屍山。
其實技術上開個公司是不難的,難得是盈利專案。機械也好,通訊也好,電子也好,總有一技之長,作為實體,才可能盈利。現實裡,ceo不少是銷售出身,但創業卻不少是技術出身。無形中也有必然。
比如劉強東在去中關村開電磁産品店前,其實在一家外貿公司做過兩年的電腦擔當、業務擔當、物流主管等職。京東獨特的存在價值,某種意義上就是網際網路+下的獨有物流體系。
劉強東讀的專業是人大的社會學,大概真的看懂了社會,從大一開始就跑各種兼職,大三就自己攥了人大第一步自有機。和馬雲十幾歲就在西湖飯店門口給外國人做小導遊一樣,能看人,會折騰。
打個比方,哪怕只是會看小說,也能變成生産力,聽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就算自己寫不了,可以做編輯,或者做出版人或者做槍手工作室或者書站。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存在因果,不可能無中生有。
看新聞就跟看av一樣,看多了脈絡,就會平複心態,少了一些沖動,多了一些淡然和了然。
=========
只不過現在很少有人沉下來做學問,因為回報率不高,現實誘惑也多,我自己大把時間就用在小說,遊戲和電影上。一生光陰刷的一下就過了,到最後,大機率是泯然眾人罷了。
只是人上學是一種安排好的習慣性洗腦,但自己讀書卻是一種愛好,如果覺得看書痛苦,又何必附庸風雅,說到底,日常生活的習慣,一天又一天,這才是真實的自己。看書覺得自在,開心,這才是人看書的根本動力。
真正做學問的態度,是功夫上身,無時無刻不是詩。這樣的大腦,其實死掉是很可惜的。
賈樟柯的電影反應的社會底層現實,其實人能翻轉的空間相當有限,時間,機會也不等人。能有一個相對不錯的生活空間,其實已經比很多人辛苦掙紮要幸運的多。
人讀書也好,交友也好。
都有兩種目的,生存或者生活。
不能生存的時候,可能要整天憂慮,怎麼讀書才能在這個城市生存下去。
如果滿足了生存的需要,那讀書就是為了生活,圖個樂唄。
我讀書也不求什麼研究結果,漫畫看的開心,專業歷史也能看的高興。
留心一些新技術,也只是為了能及時享受技術成果,未必就是要自己做學者。
就算讀成博士,也只是解決一個很小的分支細節。
所謂讀書,更多的是因為享受讀書本身。
看歷史,文學,影視,新聞,都是試圖理解社會和時代的方式,雖然社會的全景,從來不是當時的個人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