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於塵埃,心實不甘。
=========
一如玄奘孤身行走於沙漠。
我知道的自己,我知道的信念,我知道的真理,我知道的正義。
舉世非之,我獨行。
早已習慣。
========
當死亡終至,閉目之時,終究煙消雲散,一切都是虛無。死於佛經裡的玄奘,未必就不是一種超脫。
==================
人所堅持的東西,恩怨情仇榮辱,在永恆的真實面前,都不過一眼雲煙。玄奘江流,或許是他一生追索的起點,又或者這個世界的真實,本就是如此。
=========
如果無意義的工作,無意義的生活,再無意義的死掉。那這樣的生活本身,其實也是毫無意義的。
==========
我不信宗教,僅僅是因為無法證明神的存在。若真有永恆天堂,怎麼可能不信宗教。
========
當玄奘閉目的時候,不管有沒有成佛,他的心,都獲得了平靜。
============
在這個社會,我這種人才足以自養,有大把時間悠悠的看書,其實也懶得做無聊的事情,也不想捲入滾滾紅塵,倒和玄奘差不多了。
那青燈下古佛的微笑,又何以在乎城外青皮的嘶鳴。
歲月洗滌下的平靜,原不在乎神佛是否真的存在。
==========
按說這個年紀要認命,然則命是什麼?
看著自己無意義的死去?
所以一把年紀想著保養,想著運動,想著學習,越老越怕死。
===========
人年紀越大越發現自己能做的事情有限。
十年間能學會兩三學科就足矣。<101nove.itopen,則近於理論課程,只是英語又版權教材,普及不廣。
其實有高中英語基本,點著金山詞霸就能看大多英語網頁。混過英語學校和看熟了美劇,倒對信心有加分,一個孔雀翎的故事。
我估摸著統籌規劃。三五年間把英語讀混到八九成,估計是可以的,但聽就只有三四分,寫的機會太少,基本不熟,說就基本不大可能,要說標準基本這輩子可能不大。
不過我對英語的需求主要也是對資訊的快速吸收而已。主要是透過網路。
三五年間,把經濟混到讀懂大局,生物混到看懂最新醫療長生技術進步,資訊混到夠在小城吃飯,就於願足矣。
aiiss ess。其實目標多了,自己就先沒了信心。
======
其實對很多東西都有興趣,比如文人三件套,文學,歷史,哲學,這些書實在翻了不少。不過這種書大而泛之,其實對個人生活用處不大,最多拿來做寫作素材。這類書的特點是容易入手,相對有趣,其實看起來和網路小說差不多,有深度一點。
==============
林達寫於美國的書說明瞭新移民的生活艱難,不是歐美的文憑根本沒用。慕課也許接受性更大。
==============
三五年後的事情,誰知道如何,世間之事萬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