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學機械的是個坑,基本熬資歷,等資格。
相對來說,碼農強的多。基本h5+css3+js就夠飯吃。若能會點雲端和php,就是比較專業了。
然則總想著找點有趣的事情做,就如同小時候想用積木造東西玩一樣。
機械+電子+自動化+ai,深挖下去大概可以玩很多年。也是未來的趨勢。
比如前端技術,三年一變,你又能玩多少年呢,而且吃的青春飯。
相對於複雜的人際,更習慣於玩一些簡單的技術。
碼字純粹是自己看懂了怎麼寫,有時間也想寫點自己真正覺得想寫的東西,和世界分享自己的腦洞。
既能接意識本質,又能接機器人共産主義人道未來,大概是比較適合我的道路。而且有慕課公開課,學起來也容易。最重要的是,這個無聊又無趣的世界,總算有個目標有點事情可以讓自己打發時間,又可以滿足生活資本的需要,何樂而不為呢。
這個世界很小很無聊,大概做技術宅是最容易的生存方式了。這個無聊的世界,怎麼打發餘生,這是個難題。
天朝其實不缺人才,在貓眼看人或者關天茶舍,有不少以再世馬克思自認的民科,自己推匯出一套複雜的理論體系。
作為芸芸眾生的一員,我未必比誰高明,然則亦不甘人後,大概也是這個時代的特色吧。
就如同這無意義的碼字,大概僅僅是尋找一種存在的感覺罷了,又或者尋找的是一種意義或者說價值。
又或者說其實就是想做自己覺得有意思的事情罷了
人類追求的終極夢想是永生,只是假如我有一個包括神經結構一模一樣的克隆,延續我的生命,我自己還是死了,那算不算永生呢?又或者我這一刻睡了,下一刻醒來還是原來的我嗎?
假如我的意義就是信念,思維和意識的延續,那麼原來的我是否存在,又有什麼關系呢?又或者代表我意識的部分資訊傳遞下去,那是不是就代表我部分的永生了呢?
人類求名,求利,求子孫,其實都是作為短命種對永恆的無奈掙紮,但是否真有意義,那就見仁見智了,說到底,意義這種東西是唯心的,自己覺得有意義那就有意義。說到底,大多普通人一身浮沉,如同躲在前人造好的港口內。而孤帆出海,直面真實寂寞。所求的,也無非是那種真實的執念和感覺罷了
人有慾望,有需要,所以才有動機,才有行為,世界才會運作。假如人對世界沒有慾望,沒有需求,也就沒有了行為的動機。
比如美醜高矮,本質上不過肉身的表象,得失之間,其實也很難說有什麼意義。就如同一個牌局,看清了底牌不外如是,也就失去興趣。又如同社會的底牌,名啊利啊,得失之間無非老套的遊戲。如果對慾望和利益都失去需求,其實自己一個人也就過的很好,只需要最基本的生活資料。
其實一直在尋求一種值得全身心投入的意義,或如馬克思,或如愛因斯坦。只是現實的工作,或者碼字,總是沒有這種終極意義。
又或者一種世事沉浮的工作,比如陪酒的銷售員,人總會以一些理由,或者家庭,或者慾望,來驅使自己做這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可是如果沒有這種動機,我為什麼要做這些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
誠然我需要基本的生活資料,然則若能尋找到一份有深層意義的專注工作,大概獲得生活資料總是不難的。既然我對社會沒有需求,社會也就無法約束我的自由。這樣的覺悟下,自己倒和和尚道士差不多,所謂無欲無求心之主的境界,就是如此吧
看了看以前買的2012年程式設計師雜志合訂本,也不知道是不是時代的進步,裡面的東西大多能看的有數,這樣想,其實我也算是個行內人了?想了想,去雜志雲訂了三年的《程式設計師》《生命科學》《經濟學家》雜志,大概我這種性格實在適合做技術宅,有東西學不以為苦,反而覺得有事情做充實。若三年看完,我大概也差不多可以算個行家了吧
其實很多事,都是一種習慣,比如看小說,比如散步,比如碼字,形成了習慣,日積月累,就非常可怕了。所以小說書荒了是很無奈的事情,是一種習慣的終結。必須找到另一種習慣的替代品。大概一種雜志,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環境,可以讓你慢慢不知不覺,轉化為另一種生活。
大概也做不了什麼專家學者,基本就是本科水平看得懂專業期刊的水平,有沒有用,兩說,但確實感興趣。
資訊,經濟,生物,其實都是圍繞永恆的本質而在一起,如果時間夠的話,也許可以讀讀偏技術的ba。可惜年紀有些大了,國內幾乎不招這麼大的學生,讀出了也未必有用。
就當看小說好了。以後的事情,誰知道呢,最低程度,也能拿來寫小說。倒如同練功夫一樣,別有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