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安知死?
據說人本能的求知,是渴望超脫的嘗試。
網路學習是很好的途徑。
慕課雖然方便,但畢竟是初級教育。
據說明年成教,電教,網路遠端教育會三考合一,合成遠端教育,也就是成教的入學考試,網路遠端教育的平時學習,和電教的期末考試合一,這樣也會嚴格一些。
其實挺好的。尤其對我這種主要是為了業餘時間多學點有趣的東西為目的的人來說。比自考強。自考太麻煩。排隊和一群小朋友等考試很尷尬。
繼續教育入學門檻低,要讀北大清華的課程也不難,那些老師怎麼也是名校副教授,甩私人培訓機構師資幾條街。
人生這麼漫長,小說又書荒,不找點事情做,怎麼打發呢。
諸如計算機,文學,金融,法學,人力,都是很實用的知識,學一門兩三年,人生還有幾十年可以揮霍,反正有大把時間。。。
據說世界上學位最多的人有二十幾個學位,不少是網路課程。
生活雖然走不出一個店鋪一個小廠的侷限,但我們的心中,還是可以有詩和遠方的。
可以的話,其實很想讀讀歷史,藝術,音樂之類的課程,可惜現在遠端教育不開這些專業。想著早些年所謂混跡北大旁聽的蹭課黨,我們也算是享受網路時代的福利了吧,呆在家裡就能聽到課,大大小小還有個證呢
90年代初有一批寫實的大陸電影,比如姜文演的《本命年》,秦海璐演的《榴蓮飄飄》,葛優演的《活著》,胡軍,劉燁的《藍宇》。記錄了一個時代底層寫實的艱辛,遠比現在的什麼《小時代》有感染力。
想著《本命年》裡姜文的心態,物傷其類,心有慼慼。現在的時代已經是幾千年來中國最好的時代,但還是太多人了,無業遊民的悲催。
有學歷沒學歷,有錢沒錢,都有自己的煩惱。
大概這就是文學和藝術最本初的撼動人心的力量,也是那麼多人堅持的真正文學夢源頭。
一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記錄了一代臺灣人記憶的塵封,不同種群和嚴厲的時局,以及少年在家庭,愛情,少年幫派之間爭鬥多方面壓力下的失控。
就如《教父》記錄的美國移民種群的生態。
想著個體的能力有限,學了一些知識也改變不了什麼,然則總有一種窮究天道的渴望,總想明白這個種種所見他最後的解答。大概這也是人追求學問的原動力。
90年代初國有企業裡的工人總是享有福利。而我們這個時代,則只有動態的可以創造財富的能力才是根本的保障。
滿大街的人群。
其實讀什麼課程未必對工作有用。
只是總是可以有些安慰。
為什麼有錢人都讓孩子盡量讀書?因為讀書出來後未必收益最高,但確實風險最低的生活方式。
這個年紀漸漸學會體悟平凡,不敢再飄來飄去的做夢,工作,婚姻,生活。漸漸沉澱。
網文也大多看不下去。是學會了閱歷還是變得麻木。
一如賈樟柯的《小武》,或者爾冬升的《旺角黑夜》,韋家輝《一個字頭的誕生》擺脫那種流蕩的無助的殘酷現實,才有資格談論文學的優雅遠方。
《一個字頭的誕生》告訴你,你的心選擇什麼樣的道路,你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
古龍貪杯好色,47歲就走了,金庸禮佛守道,今年93歲還活著。
他們各自選擇了自己的心的道路,有自己的無悔。有的人覺得活在當下,有的人覺得功在千秋。
就如同《金瓶梅》裡縱欲而亡,糖尿病多是吃喝出來的一樣,人一生想得到什麼,就先要失去什麼。
這中間其實沒有客觀的評估,最理性的就是選擇你的內心真正信仰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