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逐鹿中原六十五)
一年後
燕國三百八十一年秋591年)
林邑國
典衝城
來自燕國的使者抵達林邑國國都,隨行的還有一位燕國婆羅門法師。
燕國與林邑國很早就建立了貿易關係,但也僅限於貿易關係,並沒有更加深入交流。
林邑國原本隸屬於漢朝日南郡,但是在漢朝末年,當地土著殺死縣令,自立建國。
這種事,其實很正常。
帝國的軍隊跑去佔領了當地土著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園,在土著的家園設立郡縣,派遣官吏直轄統治,然後等到帝國衰落之時,當地土著便造反光復了自己的故鄉,僅此而已。
站在帝國的角度,會感到很可惜,但如果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就會覺得這只不過是中央帝國與邊疆土著的一次博弈而已。
如果是讓燕國來幹這事,自然不會直接設立郡縣,不能剛佔領就直轄,這樣會讓當地土著接受不了,反抗情緒自然非常高。
可以允許他們土司自治,然後不停地派遣儒生去對當地土著施加文化影響,並且重用漢化的土著人,透過這種辦法引誘土著主動漢化。
一百年後,等到時機差不多的時候,再分封皇族宗親過去建立諸侯國,進一步更深地漢化當地,如此又要一百年時間,又一百年後,就可以收回諸侯國,改成郡縣制直轄了。
也就是說,對於新佔領區,不要急著去直轄統治,你把握不住。
當地土著也是人,他們也會反抗,不會任由你隨意改變他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風俗文化,可以潛移默化,用兩百年時間,一步步來,慢慢地融合成本土,操之過急的結果就是,當地土著經常叛亂,最後在你衰落之時,他們的叛亂終於成功,然後徹底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此前的投入也就都打了水漂。
站在帝國的角度,是一群野蠻人攻佔了帝國的城池,建立國家割據一方。
可是站在當地土著的角度呢,他們不過是在“驅逐華夏,恢復部落”,他們是在收復自己祖先的土地,何罪之有?
我們強行改變當地土著的風俗文化的時候,美其名曰傳播華夏文化,可是當有那麼一天,某個強大的土著部落,入主中原,強行改變我們的風俗文化時,是不是也可以叫傳播土著文化?
將心比心,我們自己尚且不希望被蠻夷剃髮易服,那麼那些土著部落,又怎麼會希望自己被華夏改變他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風俗文化呢?
同樣的事,自己對別人做的時候,就是豐功偉績,功在千秋,別人對自己做的時候,就是千古罪人,罪孽滔滔。
同樣是征服土著,燕國的手段毫無疑問要更加成熟,更加流程化,有著幾百年慢慢融合成本土的長期計劃。
軍事控制》土司自治》帝國諸侯》郡縣直轄,這是一個流程,需要幾百年時間,像秦朝那樣,直接從第一步瞬間跳到最後一步,很容易把自己噎死。
燕國使者來到林邑國的目的也很明確,那便是勸說林邑國加入【反隋同盟】,讓林邑國騷擾隋朝交州地區,牽制隋朝的部分力量。
事實上,就算沒有燕國的勸說,林邑國也早就打算北伐隋朝了,畢竟,誰還沒個雄心壯志呢?
怎麼,就準伱中原天子可以有開疆擴土的雄心壯志,不准我林邑國國主有開疆擴土的雄心壯志?
燕國與林邑國不接壤,所以沒有利益衝突,相反,因為貿易往來,反而關係密切。
而林邑國與隋朝接壤,對隋朝的交州地區早就虎視眈眈,如今燕國承諾,願意在林邑國進攻隋朝的時候,為林邑國提供燕國所能提供的最大幫助,林邑國國主很是興奮,已經開始幻想自己遷都到交趾的美好未來了。
“貴國請放心大膽地發起對隋國的正義進攻,如果隋國膽敢反擊,我們燕國,將為貴國提供最大力度的幫助!”燕國使者說的堅強有力,跟上次對陳國皇帝陳叔寶說的話是類似的。
“有燕國協助,真乃如虎添翼也!”林邑國國主高興地邀請燕國使者一起欣賞林邑美女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