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大建設十二)
桃花港
陶瓷作坊
“再燒!再煉!”
新上任的工匠尚書馬鈞正在指揮著一眾工匠煉製“琉璃”。
幾個月前,一些工匠發現矽砂可以降低陶瓷的煉製溫度,隨即便大規模使用矽砂來輔助煉製陶瓷。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又加入了諸如草木灰等材料來保護熔爐。
最後……他們並沒有煉製出更好的陶瓷,反而煉製出了一種透明度比較高的“琉璃玻璃)”。
這種琉璃比一般的琉璃更加清澈透明,同時也更加脆弱易碎。
這個發現讓剛剛靠著建造甘蔗棧道而當上工匠尚書的馬鈞很重視。
他當即調動大量工匠連續好幾個月每日每夜地煉製,雖然大部分都失敗,但偶爾也能煉製出一些。
他要在不斷煉製中探索出這種新式琉璃的具體煉製材料和方法。
他的許多奇思妙想都得到了王家的大力支援,比如【索道】,就已經在甘蔗島的東西兩座山頭建造一個。
不僅如此,他又在鵲橋島日本本州島)的東西兩面建造索道,這樣一些日常物品就不用專門從海上繞路大半圈運送,而是可以直接從索道上進行運輸。
馬鈞版“木牛流馬”也在甘蔗島、鵲橋諸島流行,被許多百姓喜愛。
隨著木牛流馬的推廣,這些島嶼上一些難以觸及的深山老林也開始被開墾,大量小型種植園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山林溪谷中。
許多退休的水手、治安兵、沒能獲得議會資格的桃花港市民,她們紛紛在無主的山林中開墾種植園。
這導致海外地區對奴隸的需求量有了更大的增長,每一個小種植園主都迫切需要奴隸來為他們的種植園工作。
鵲橋島上一些躲進深山老林的倭人也逐漸被找出來,從此被徹底被滅絕。
木牛流馬,對於蜀漢而言只是簡單的兵糧運輸工具,對於王家而言,卻極大地提高了對山林地區的生產力發展速度。
技術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說突然就從落後變成先進了。
它是日積月累的,這十年出現個木牛流馬,十年後再出現了新式琉璃,再十年後出現個新式陶瓷,再十年後出現了更好的鍊鐵技術,提高了鍛造溫度,又十年後被某個天才發現了某個技術的原理,又幾十年後,另一個天才在之前那個天才的基礎上完善了技術理論,等等等等。
這種日積月累,在十幾年內看不出有什麼變化,哪怕是在一兩百年的時光裡也看不出能帶來什麼改變。
但是量變引起質變,只要這種小變化多了,積累起來以後,過上幾百年時光,再回頭去看,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技術水平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正如王家的土地兼併,在一兩年時間裡看不出有什麼意義,不就增加了幾千畝田而已嗎。
可是,量變引起質變,不停地多出幾千畝田,不停地進行這種小變化,幾百上千年以後,王家已經把整個遼東都給兼併乾淨了,成為天下田畝最多的世家。
從洛陽徒步走到長安,踏出的每一個腳步都顯得沒什麼意義,只是前進了一點點而已,對於整個路程而言實在是微乎其微。
但是等你真的走到長安後,再回頭一看,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走了很長的一段路,每一個腳步都是日積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