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大概明白了,多謝老師。”馬融向王溤行禮,很是感激。
“孺子可教也。”王溤欣慰地點點頭,然後又開始為其他弟子進行講解《連山易》。
在講解時,他還在想著南匈奴遷徙之事能不能成。
幾個月前,為了把家族早就成熟的造紙術傳播到中原,造福中原廣大寒門,從而把儒學更加發揚光大,他不得不答應了家族議會的要求,舉薦了一位王家子弟擔任遼東太守,並且讓宦官蔡倫在皇帝身邊扇耳邊風。
本來早在幾年前,皇帝就禁止了本地人當本地官,所以王溤是不想舉薦自己的家族弟子上任遼東太守的,免得觸怒皇帝。
但是為了天下讀書人,為了將造紙術傳播到中原,他王溤也只能不顧自己的名聲,厚著臉皮舉薦自己家族的人上任遼東太守。
起初,皇帝劉肇是不願意自己違背自己立下的規矩的,不肯讓王家子弟上任遼東太守,但架不住蔡倫等人的勸說,最後還是給遼東破例了一次,由王家子弟的王煌火字旁,第十三代家族子弟)上任遼東太守。
隨著王煌上任遼東太守,王家家族議會這才肯放開王家這三百年來嚴禁洩露的造紙術,將造紙術的全部過程交給了出力最多的蔡倫。
而蔡倫也得以靠著推廣造紙術,獲得了大量名望,還被皇帝進一步重用。
然而,這還不夠,王溤還想把【龍骨水車】的製作技術也推廣到中原,從而造福中原百姓。
毫無疑問,他的這個提案被家族議會全票否決。
開什麼玩笑,王家辛辛苦苦才研究出來的農業技術,好不容易有了點生產力優勢,怎麼能輕易地放開給別人?
那我王家豈不是成了給朝廷白白打工的了嗎?這不就是相當於跪著要飯嗎?
家族議會上,甚至有脾氣不好的家族子弟直接痛罵家主王溤是奸細,整天想著出賣王家的高科技,簡直是王家的叛徒!
最後,還是王溤以南匈奴遷徙到烏桓草原作為條件,才勸說家族議會答應將【龍骨水車】的製作技術放開給中原。
只要他王溤能成功勸說皇帝把南匈奴遷徙到烏桓草原,家族議會就把【龍骨水車】的製作技術開放出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主要是因為自從烏桓被王家不小心給種族滅絕後,鮮卑人便趁機佔據了烏桓草原,導致王家不能再去那裡搶劫牲畜了。
畢竟鮮卑人可比被分化瓦解的烏桓人戰鬥力強多了,硬搶是搶不過對方的。
因為暫時搶不過鮮卑人,所以王家只好跟鮮卑人做走私貿易,將各種鐵器出售給鮮卑人,然後換取鮮卑人的牛馬。
但這樣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王家的冶鐵作坊要一刻不停地生產鐵犁、鐵鋤、鐵鍬、鐵鏟、鐵斧等開荒工具,暫時沒有多餘的產能可以專門生產鮮卑人需要的鐵製武器。
想要生產鮮卑人需要的鐵製武器,就得把那些生產開荒工具的產能讓出來,這無疑是在減緩王家對海外的開荒速度。
而且鮮卑人仗著就他一個賣牲畜的,仗著自己的牲畜壟斷地位,出價太高了,他們的牲畜價格居然只比中原低一半,這簡直豈有此理!
以前烏桓人的牲畜幾乎是白給價,你們鮮卑人的價格怎麼能賣到中原的一半呢?這也太黑了!
所以便有家族子弟異想天開,把內遷到大漢幷州棲息了幾十年的南匈奴再遷徙到烏桓草原,藉助南匈奴的力量趕走鮮卑人,然後匈奴人和鮮卑人在草原上相互牽制、相互競爭,雙方都需要購買王家的鐵製武器來打敗對方,這樣一來,就可以形成對王家有利的局勢。
賣牲畜的有兩家了,王家才可以趁機左右逢源,兩邊要價,不然只有鮮卑一家賣牲畜的話,在鮮卑人一家獨大的局勢下,王家是沒有討價還價空間的。
喜歡從秦末建立千年家族請大家收藏:()從秦末建立千年家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