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公孫瓚的親口命令,兩軍終於又一次分開集結。
趙雲收了招式撤回本陣,任由單經將公孫瓚扶起,撤到陣後包紮。
趙雲始終不願擊殺公孫瓚,但公孫瓚已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了!
剛包紮完,公孫瓚癲狂的咆哮聲便傳來了:“殺趙雲者,拜大將!給我殺!”
“主公……”單經想要說什麼,但看見公孫瓚血紅的雙眼後,便什麼也說不出口了,只是命親衛護好公孫瓚,然後親自領兵再衝。
其實,單經已萌生退意。
他們出城的目的,是擊殺劉虞,如今目標竟然變成了趙雲,何其荒唐!
即使把趙雲殺了,又改變了什麼?
與其在這裡把時間和實力慢慢耗盡,不如立刻南下冀州。
戰場距離駐軍城西門已經很遠,從這裡南下,應當還能繞過圍困南門的太史慈大軍。
雖然損失已經無法挽回,雖然失去了擊殺劉虞的機會,雖然領兵復仇還不知何年何月。
但,有什麼比保住最後的實力更重要的?
單經這樣想著,身體卻依舊遵循著公孫瓚的指示,義無反顧地往前衝,頗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情。
其實,這不是豪情!而是已置生死於度外的決絕!
那趙雲,原在公孫瓚軍中就已頗具勇武之名,又曾在白狼城下逼得“遼東雙槍”陽儀棄槍保命,更在運糧途中多次殺退成倍於己的黃巾流寇。
其武力強悍、心志堅毅,可見一斑。
方才單經和公孫瓚合力戰他,又有精銳騎兵從旁協助,依舊拿他無可奈何。
現在公孫瓚卻要洩憤蠻幹,這無異於以卵擊石。
趙雲豈是說殺就能殺了的!
單經暗自嘆了口氣,隨後與趙雲正面交鋒。
只五個回合,技不如人又心猿意馬的單經便被趙雲掃落馬下,跟隨的騎兵則有一個算一個,統統成了趙雲槍下亡魂。
單經從地上爬起來,想要再戰,卻瞥見公孫瓚也領著最後的親衛衝殺上來,一時驚慌至極。
趙雲不殺他們,是顧念舊義,如此再三逼迫,他還能手下留情?
若公孫瓚死在趙雲槍下,那他們就全完了!
“快殺了我!”單經突然明白過來,朝著趙雲咆哮道,“你這個叛徒,誰要你假仁假義!”
吼罷,單經拼盡力氣再次上馬,再次衝鋒,再次直取趙雲。
“橫豎一死,但願主公能懸崖勒馬!”這是單經最後的念頭,隨後,他便再次和趙雲戰在一起。
趙雲知他所想,心中難免悲憫,手下卻不再輕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