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田瑭的勞心勞力是有成效的,經過大半個月的努力,需要他處理的問題越來越少,各項佈置也終於開始漸入正軌。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肥皂生產。
田瓔是個認準了什麼事,就會一門心思鑽進去的人。何況在她眼中,肥皂事業的成敗關乎田家振興,所以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幾乎廢寢忘食。
田瑭的徒弟們也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其中,當然他們感興趣的不是肥皂能賺多少錢,而是皂化過程本身。
這是一種肉眼可見的化學反應,恰好匹配他們《化學初階》的學業。
在陸續解決了鹼液澄清、油脂提純、保溫保溼、調配比例等等問題後,田瓔終於遇到了最大的障礙:鬆糕皂。
皂化反應完成後形成的東西摸上去還是油乎乎的,按一下,在留下手印的同時,還會留下細密的裂紋!
完全沒有一塊肥皂該有的堅實、細膩的質感。
幾個人試驗好多天,做出來的依舊是鬆軟的鬆糕皂,有幾次甚至做出了碎成渣渣的皂粉。
更讓人無奈的是,田瑭整天糾纏在各種問題中無法脫身,沒有多少時間幫助他們。當然,他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
因為田瑭自己做肥皂時用的是一個小鍋做反應釜,量很少,很容易充分攪拌,也很容易控制溫度,所以成品率很高。
田瓔要的是批次生產,所以用的是一口缸,根本不可能實現充分攪拌,在已經接近零度的環境中,也無法實現有效控溫。
不能充分攪拌或攪拌太慢,皂化反應就不完全;不能有效控溫,成品中的甘油就析不出來。
這需要花大力氣和大耐心,一點點的試驗出最好的工藝方案。
確實是要大力氣,拿著一根又長又粗的攪棍連續攪拌一個多時辰,能把幾個人累脫了力;同樣也是要大耐心,到底距離火焰多遠才能一直保持合適的溫度,合適的溫度又是多少,這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試驗。
永無止境的攪拌和看不到終點的試驗,卻沒能打擊田瓔的信心。
因為無論做出來的東西有多噁心,在一堆碎渣的包裹中,總會有一些完成了皂化反應的,剝去鬆軟的部分,剩下再拿刀修一修外形,就勉強算是肥皂了。
一缸原材料,能出三四塊肥皂!
隨著試驗的不斷進行,各類可能的影響因素都被充分考慮並逐項驗證,到後來成品率越來越高,產出的肥皂質感也越來越好。
有一些已經幾乎達到後世廉價洗衣皂的水平。
雖然這離規模化的工業生產還相去甚遠,但一天五十塊肥皂的產量已經足以支撐一個奢侈品的初期市場需求。
在純人工的情況下,產出效率再難有大的提升,除非田瑭搞出保溫爐和機械攪拌裝置。
但只要生產工藝基本固定下來,那效率就不是問題了,因為產量還可以用規模來彌補。
一個缸五十塊,十個缸不就是五百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