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楚了關靖的意思,屬官們這才恢復了一點生機。
“大人,公孫度用兵又急又狠,六萬人,比我們全部的兵力都多,豈是一個小小的白狼城能擋得住的?”一人壯著膽說。
“若只是公孫度一家倒還好說,我軍精銳要破公孫度的殘渣餘孽簡直易如反掌。”另一人接著說,“但南邊戰事膠著,無終的絕大多數援兵和軍糧都開赴了冀州,實在沒有餘力再援白狼。”
“是啊是啊,總不能讓無終百姓,或者我們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去守城吧。”一人口不擇言,眾人聽在耳中,面上雖一副鄙夷神情,心裡卻難免感同身受。
“依我看,諸位太過小題大做。”站在後排的一人說道,“公孫度大軍強攻白狼城已經二十餘日,主公卻要求繼續堅守,這說明什麼?說明主公認為,即便公孫度勢大,白狼城也依然堅若磐石。”
“主公是否知道公孫度軍中有神甲?”旁邊一人介面問到。
“豈會不知?軍報上不是寫得明明白白麼!”先前那人聽有聲音質疑自己的判斷,急急出言駁斥。
“可能,主公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一位中年屬官輕聲說道。
“主公何等英明,你竟敢如此妄言!”先前那人越挫越勇,直接反唇相譏。
關靖一臉的黑線,卻也無力阻止策略之爭變為是非之爭……
不過,事實確如那位中年屬官所言,公孫瓚確實看到了軍報,也注意到了“神甲”一事,可他左思右想,認為這些不過是守城將領故意將敵軍的威脅誇大,以便爭取足夠的援助,並在戰後論功行賞時撈取更多的好處!
他公孫瓚戎馬一生,親歷無數戰陣,什麼時候見過,或者聽說過“神甲”了?即便有一些精良的甲冑,豈能人人都穿?那需要多大的財力支撐?退一步說,就算甲冑數量不少,那些軍士也不可能飛過白狼城去!
所以公孫瓚的指令很簡單,增援是沒有的,但白狼城必須守住,否則軍法從事。
公孫瓚也不是完全不願增兵白狼城,而是實在無兵可用,便只能嚴令如此。
他原想借著取勃海之威,一舉西進找袁紹的晦氣,並爭奪冀州,可新投袁紹的麴義竟出人意料的難纏,他像一塊磐石,死死擋住了從界橋往曲周去的路,公孫瓚與其交戰數次都不能將其擊潰,只能在界橋駐足不前。
公孫瓚也不能後撤,因為袁紹雖然交了勃海太守印,公孫範也成功收編了南皮守軍,但袁紹畢竟在勃海經營許久,有一批死忠見公孫瓚始終未能突破界橋,袁紹又在斷斷續續往界橋增兵,便在東光聚攏人馬,不斷生事,導致勃海遲遲不能完全平定。
更讓公孫瓚如鯁在喉的是,東光便在界橋和南皮之間,若從界橋撤軍,極易陷入東光叛軍和麴義軍隊的前後夾擊。
而且,界橋是袁紹東進勃海的必經之路,勃海未定,公孫瓚絕不可能把界橋拱手讓給袁紹。
於是公孫瓚只能催促公孫範儘快處理掉東光叛軍,並遣王門率軍支援,同時咬著牙在界橋和麴義對峙。
袁紹那邊,雖然從韓馥手中接過了冀州大權,但畢竟時間太短,需要處理的事情太多,需要用兵的地方也很多,所以只能斷斷續續從各處往界橋調兵,始終保持著能和公孫瓚一戰的兵力。
即不讓公孫瓚突破界橋,也無力東進勃海。
雙方各有羈絆,又各有底線,於是誰都不可能放棄界橋,誰也沒有更多的力量投入界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