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的精度,是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科學水平的關鍵指標。
在後世的歷史上,高精機床一直是各個國家緊緊捂住的尖端技術。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蘇聯受到西方技術封鎖,機床的加工精度始終落後西方,無法改善潛艇的螺旋槳噪音,生産出來的潛艇被認為落後美國十年。然而這樣的局面被日本東芝公司偷偷銷售給蘇聯的高精度銑床改變。
美國潛艇技術上對蘇聯的技術優勢,被幾臺高精機床抹殺大半。美國聲納本來一百公裡內就能發現蘇聯潛艇,一下子變成了必須在潛艇附近二十公裡才能探測到。
可見機床精度對工業和科技的重要性。
改善機床的精度有很多辦法,包括刀具的材料水平,機床的整體設計,都十分重要。但在這些因素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機床動力源的穩定性。
只有得到穩定動力源泉的機床才具備高度的穩定性,能夠把加工精度控制在高水平。
最初的機床,包括李植製造的第一批膛線拉床、磨床等都是採用人力、畜力驅動的,這樣的機床動力小,動力不穩定,加工精度的低下可想而知。
隨著範家莊科技的發展,後續的機床都是由蒸汽機驅動的。蒸汽機力氣大,穩定性也遠超過人力畜力,對於最初的機床來說夠用了。
不過隨著範家莊科技的進一步發展,隨著加工精度達到十分之一毫米這個量級,即便是蒸汽機也顯得不穩定了。
所以最近一段時間李植一直在組織對高精機床進行改造,使用電力驅動機床。
火力發電廠發出的電力顯然不是好的選擇,而水電站發出的電力十分穩定,成為了最後的選擇。
李植拍了拍手,往機床工廠最核心的廠房區域走去。
這些機床都是範家莊最尖端的工業母機,有嚴格的保密設施,被用於生産蒸汽機,後裝步槍,後裝炮等軍事裝備,或者生産其他的機床。一般的民用裝置都不在這裡生産。
此時機床工廠中已經沒有了轟鳴的蒸汽機,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電線和安靜的電動機。電動機說白了就是綁在軸承上面的線圈,噪音很小。在電動機的驅動下,一臺臺機床在工匠的操作下高效執行著。
電動機帶來的視覺改善是很強大的,整個機床工廠看上去彷彿是後世二十世紀的現代工廠。
唯一提醒觀眾這是十七世紀的標誌物,是工廠中工人的明式頭巾。
李植轉身朝蔡懷水問道:“現在我們的最高加工精度達到多少了?”
蔡懷水拱手答道:“王爺,更換了電動機驅動機床後,精度一下子上了一個大臺階。現在如果使用機床和手工配合的方式,我們的加工精度已經達到二十分之一毫米的水平,差不多就是一根頭發絲的厚度。”
李植點了點頭,說道:“有了這個精度,我們可以嘗試上馬內燃機了。”
蔡懷水早就聽李植多次說過內燃機了。不過苦於加工精度不足,李植一直不曾讓國營工廠試制這種高尖機械。
不過如今電力機床的改良,讓生産這種新式裝備變成了可能。
蔡懷水拱手說道:“只要王爺畫出設計圖來,我馬上組織工匠進行攻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