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二月二十,李植到達淮安前線視察。
李植雖然如今有十萬虎賁軍,但兩萬人在朝鮮鎮壓新吞併的半島,五萬人在河南處理土地核查事宜,加上天津需要一萬駐兵震懾各方屑小,淮安前線始終只有兩萬虎賁軍步兵。加上後來海軍支援的幾千炮兵,一共兩萬八千人。
之前淮安的部隊甚至只有兩萬人,後來隨著江北軍不斷裝備新式步槍,火力越來越猛,鄭開成不得不請示李植增兵。好在海軍現在沒有參戰,海軍各艦艇上有一萬多名炮兵,李植調了八千人過來增強淮安的防禦。
這兩萬八千日夜守在壕溝中,阻止江北軍北進,打得也是相當艱苦。
倒不是江北軍的進攻讓人受不了,而是壕溝中的生活條件太差了。
當然打了大半年,現在的壕溝環境已經改善了。首先是擋雨棚,這在壕溝挖出來後沒幾天就建好了,後來不斷擴建,現在已經能在大雨時候遮蔽壕溝。壕溝裡還每隔一段地方就用磚和水泥建了休息室,讓士兵們睡覺時候能在室內,不至於睡在泥土上。
但是無論如何,壕溝中的環境還是很艱苦的。因為這畢竟是在地底下,一到了雨水天氣壕溝兩側的泥土就全是濕的,一連幾天都幹不了。加上南方蚊蟲又多,地底下尤其多,被叮咬甚至染病的事情經常出現。
而江北軍,卻像牛皮糖一樣黏在淮安城外面。江北軍十六萬人似乎察覺到虎賁軍兵力不足,賴著不走。
李植站在壕溝中,用望遠鏡觀察著遠處的江北軍。
實際上,江北軍現在也是在壕溝中作戰。
江北軍也不傻,看到壕溝這種先進的戰法自然也會學習。雖然虎賁軍無力反擊,江北軍一時並沒有受到攻擊的危險,但是史可法還是讓士兵們學習虎賁軍挖掘壕溝,讓十六萬士兵都在壕溝中作戰。
十六萬人從南面和東面兩個方向包圍了淮安城,都躲在壕溝中,連大炮都藏進了壕溝。
雙方都在壕溝中,都是易守難攻。平日裡雙方的步兵基本上不參加戰鬥,戰場上唯一的攻防來自雙方的炮兵。江北軍的炮兵時不時朝虎賁軍陣地打上幾百炮,雖然沒幾枚炮彈能射進壕溝,但江北軍似乎是靠這個來證明自己的攻擊方地位。
虎賁軍自然也會反擊,雖然效果同樣不好,但是光捱打不還手對士氣傷害極大,虎賁軍的炮兵時不時射他幾百發。
比起虎賁軍的塹壕系統,江北軍的壕溝沒有鐵絲網和暗堡,防禦力差一些。但是線膛槍時代塹壕系統的防禦力實在是很高,即便缺乏這些設施,也讓江北軍的防禦體系十分堅固。從局面上看,即便虎賁軍再派幾萬人來,恐怕也沒法反攻打垮江北軍的塹壕。
這也是為什麼在朝鮮和闖賊都被李植打敗後,江北軍依然敢獨力對抗李植的原因。
李植用望遠鏡在壕溝裡看了好久,沒有找到江北軍的明顯漏洞。
左良玉和吳三桂都是歷史上有名的良將,在打仗排程上確實有幾把刷子。尤其是吳三桂負責的東面戰線,吳三桂甚至還把壕溝挖成了稜形,似乎有透過稜形佈局發揮側翼火力的意圖,看得李植都不得不點頭。
鄭開成問道:“王爺,江北軍在淮安拖著我們,似乎是拿淮安城下的戰鬥當作練兵場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