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王承恩轉了轉眼睛,拱手說道:“回皇爺,奴婢不知。奴婢只知道忠孝仁義那是做人的良心,但津國公的公德,奴婢卻不太明白。”
王承恩前半句雖然說他不明白,但後半句卻說得明白,他是個信奉忠孝仁義的人。對於公德,王承恩顯然瞭解不多。
朱由檢看著乾清宮的大門,思考了一會,嘆了口氣。
“正如津國公所說,忠孝仁義是私德。講究忠孝仁義,則國家的各個地方都會穩定。因為歸根到底所有的權力都是皇家的,官員的一切都是皇家給的。官員私德好,就會對皇家感激,皇家的利益就會穩固。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家,都極為看重儒家。”
“所謂科舉,考的就是儒家的忠孝仁義,也就是從民間選拔私德最好的人,把高爵厚祿都給他。希望他能感恩戴德,拱衛皇家的利益。”
聽到天子的話,王承恩感覺天子似乎對儒學開始不滿了,竟把聖人大道說得這麼赤裸裸。不過王承恩臉上不敢表現出驚訝,只是拱手說道:“皇爺聖明!”
“然而這樣的道德,卻控制不了朝綱的敗壞。儒生出身的官員知道忠孝仁義,但卻絲毫沒有公德心。在地方上巧取豪奪,在朝廷上結黨營私,拿熟人的好處欺壓不相熟的人都是家常便飯,只要不違反忠孝仁義,這些官員破壞起規矩來毫無負疚感。”
“時間一長了,整個國家規矩敗壞,士紳魚肉鄉裡。底層百姓被欺負得活不下去了,就只能揭竿而起了。”
“這就是在河南和湖廣發生的事情。”
王承恩聽到天子的話,若有所思。
天子又說道:“公德則恰恰相反,公德不講究禮尚往來,只要求為政者做對家國有益的事情。這樣一來,官員對主家的忠心就沒有那麼堅固了,如果主家不能在能力和道德上出類拔萃,不能造福國家,官員甚至會對主家不滿。”
“只講公德,會讓當權者的處境十分艱難,讓主家的地位不穩定。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家,沒有一個提倡公德的。”
王承恩恍然大悟,拱手說道:“皇爺明鑒!”
“但是講究公德,可以富強國家,讓百姓豐衣足食啊。保護百姓的合理利益變成道德,貪腐納賄破壞規矩就變得令人不齒,國家上上下下都會秩序井然欣欣向榮。”
朱由檢頓了頓,說道:“朕日日看《天津日報》《山東日報》,知道這就是在天津、山東和關外三省發生的事情。”
王承恩見天子說得如此言之鑿鑿,不禁動容。他想了想,說道:“皇爺,那若是如今在天下推崇公德,會不會對平賊形勢有所助益。”
朱由檢苦笑了一聲,沒有說話。
許久,他才說道:“積重難返啊!”
“如今天下名為朕一人所有,其實都掌握在士紳手中。朕若是突然祭出公德,恐怕不但不能形成風潮,反而會激起士紳的怒火。南方若是抗稅,北方的邊軍如何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