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植一萬虎賁師從船上卸下了一百六十門十八磅長炮,炮兵和步兵們推動大炮,在大阪城三之丸的六裡外停了下來。
城牆上面的守軍似乎十分緊張,在六裡的距離上就開火了。
德川家似乎從荷蘭人那裡學到了炮車技術,城牆上面的大炮能夠隨著敵人的主攻方向移動。李植從西面渡海而來,城堡裡的十六門大炮就全部移動到了西側的三之丸射擊臺上,朝李植的炮車射擊。
艦船上的艦炮一般選擇加農炮。德川家向荷蘭人購買大炮,買的顯然也是艦炮。但十七世紀的加農炮射程很短,作為艦炮是不錯的,作為守城炮就有些勉為其難了。
加農炮和李植的長炮相比,炮管更短,炮管只有口徑的1528倍。而長炮的炮管是口徑的2544倍。這樣的結果,就是長炮能夠命中更遠的目標。李植的十八磅長炮直射射程有三裡多,拋射能打十裡。而一般加農炮的射程甚至一裡都不到,最大拋射距離也有五裡。
城牆上的加農炮朝六裡外的虎賁師炮車開火,卻根本摸不到虎賁師大炮的邊。炮彈在虎賁師大炮的一裡前面就落了下去,“通”“通”地砸在泥土裡。
距離六裡,李植的十八磅大炮開始裝藥上彈。李植這次帶下船計程車兵實際上有一萬二千人,其中一萬人是虎賁師士兵,還有二千士兵本是船上的炮兵,這次下船專門操作十八磅炮。
這些艦隊炮兵同樣技術精良,清膛、上藥、裝彈一氣呵成,很快就完成了裝填。炮兵們用銃規、銃尺和矩度儀計算好了用藥量和角度。一百六十顆開花彈被裝入了炮膛,對準了六裡外的日本大炮。
“轟!”
“轟!轟!轟!”
震耳欲聾的炮火聲中,地動山搖,一百六十門大炮噴出火舌。一百六十顆炮彈像是一陣可怕的暴風雨,在天空中劃出一百多道完美的曲線,朝大阪城城垣上的炮臺砸去。
六裡外的拋射,十八磅炮的準頭也是不佳的。但架不住李植火炮的數量實在太多,總會有幾發炮彈命中。
一百六十顆炮彈大多數都打在石垣上,把巨石和石灰砌成的這種防禦設施撞碎厚厚一層,然後掉落進水堀裡。又或者撞在石垣上面的城牆上,把那防禦鐵炮的城牆撞得粉碎。
有三發炮彈射中了城牆中間的加農炮,狠狠砸在加農炮的炮身上,一次性地讓這種大炮退出了戰鬥。被炮彈擊打過的炮筒發生形變,可能會把炮彈卡在炮筒裡,造成炸鏜,已經無法再用。
還有兩發炮彈落在加農炮的旁邊,轟一聲爆炸了。炮彈中的鐵彈丸向四面八方飛濺而出,毫不留情地奪去了加農炮炮兵的生命——那些操炮的炮兵還是第一次見到開花彈,看到炮彈落在身邊也不懂得躲避,一個個全中了招。
炮兵被炸死,加農炮也沒法操作了。只一次炮擊,李植的炮兵就在六裡外廢掉了五門加農炮。
過了一分鐘,又是一百六十發炮彈射向大阪城中的炮臺。
這一次大炮根據炮彈落點微調了角度,命中率更高。
大阪城上的炮臺上響起開花彈爆炸的隆隆聲,一門又一門的加農炮被端掉。更有七、八個日本炮兵被爆炸激起的氣浪掀翻,往前摔出城垣,撲通撲通地掉進城垣下面的護城河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