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功笑著看了看眾人,又說道:“這還只是我們賺到的。南方計程車紳們為了穩住糧價,砸銀子高價收購小民的糧食,起碼又花費了幾百萬兩銀子。這些銀子全部從士紳的銀庫流入到小民的腰包裡。”
“國公爺的運籌帷幄,讓我們這次不但賺到了銀子,還做了一件造福百姓的好事。”
眾人對視了一眼,眼睛裡滿是笑意。這些毫無底線計程車紳們因為自己的貪婪無恥損失了一筆巨資。
李興哈了一聲,大聲說道:“大哥!現在就等臺灣的紅薯運來,把糧價狠狠砸下來。讓瘋狂囤糧計程車紳傾家蕩産了。等這些準備發國難財計程車紳知道我們可以自己解決賑災的糧食,估計上吊的心都會有!”
李植看著殿外的風景,笑著點了點頭。
……
臺灣新竹的碼頭上,鄭暉看著一批批往船上裝的紅薯,意氣風發。
自己按照津國公的安排在臺灣耕耘四年,如今終於到了收獲的時節。
鄭暉本是一個小酒館的賬房,勉強溫飽。但追隨了遠房表弟李植後,卻一路被李植提拔,平步青雲。九年過去,鄭暉已經是都指揮使,參將官身,可謂是出人頭地。
因為鄭暉的出眾,李植把鄭暉的兄弟姐妹都提拔了。如今鄭暉的親人都擔任著他們追隨李植之前不敢奢望的要職,滿門皆貴。鄭暉心裡十分感激津國公李植。
但比起津國公給自己的高爵厚祿,還是為津國公的事業做出貢獻更讓鄭暉有成就感。
從六月初起,臺灣的一萬五千頃良田已經全部種上紅薯。這一季夏薯收獲後,將為山東賑災提供彈藥,為津國公入主山東打下堅實基礎。
紅薯在江南不受歡迎,在北方産量很低。但在福建和臺灣的紅土上,紅薯卻有遠勝於水稻的畝産。在明末的福建,紅薯養活了八閩大地無數的饑民。
“初種於漳郡,漸及泉州,漸及莆田)”。它藤蔓延伸,覆蓋了整個閩南紅土帶。時人的一份筆記記載:“遍地皆種,物多價廉,三餐當飯而食,小民賴之”。
關於紅薯的畝産量,乾隆十三年江西大庚知縣餘光璧說:“每畝可收三四千斤”。山東省布政使陸耀在乾隆五十年之前所著的《甘薯錄》中說,種植紅薯“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穀幾倍”。
當然,紅薯含糖量很低。一斤五兩紅薯提供的熱量只相當於五兩大米。所以新竹的紅薯雖然一季夏薯畝産一千五百斤,卻也只相當於五百斤大米的熱量。
說紅薯在二十世紀一年畝産只有一千多斤的說法,純粹是無稽之談。一千多斤紅薯只相當於幾百斤大米,如果那麼低的産量,誰還會種這種食用後腹部不適的作物?
一季春薯一季夏薯一季冬薯,新竹一畝紅薯田能收獲四千斤,相當於一千多斤稻子,其提供的熱量還是遠勝於種植水稻。
六月初種下的夏薯要九月底才成熟。山東的百姓八月份可能就沒有糧食了,這中間有一個月的時間差。不過好在新竹前些年就種了幾十萬畝紅薯,有兩百多萬石的紅薯存貨,可以幫助山東災民渡過八月。
想來經過這一次,津國公一定會更重用自己!
看著一車車運上船的紅薯,鄭暉躊躇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