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眾人聽到李植的話,都是眼睛一亮。
不需要把事情鬧大,又讓天子明白十五萬大軍的怒火,這是一個好辦法。
此時已經是崇禎十五年,這年頭,當兵的鬧事不算什麼。有時候大兵鬧餉沖到城中燒殺劫掠一頓,朝廷都不了了之。十五萬大勝歸來的大軍集兵京城,說起來心驚肉跳。但等大軍一撤,事後說起來也沒什麼大罪。
陳兵京師,又沒有攻城。凱旋的大軍被文官陷害,義憤填膺到京城來請命,總不能說大勝而歸的大軍造反吧?
邊軍血戰一場險些全軍覆沒,如今的訴求是斬殺差點毀掉江山社稷的奸臣,合情合理。
既然那麼害怕這支大軍,看到大軍到京城請命就驚惶,為什麼又要陷害這支大軍?
就算這行為嚇到了朝廷,但這是十五萬大軍群情激憤之下的義舉,朝廷事後能罰誰?朝廷最多懲罰領頭的李植,但李植是誰?津國公雄踞天津手握強兵,南征北戰全靠他,天子都得禮讓三分,朝廷能怎麼罰他?
天大的事情,有帶頭的李植頂著。
既然帶頭李植不怕,八個總兵怕什麼?所謂法不責眾,如果朝廷不罰李植,反而事後找八個總兵中任何一人的茬,就是同時威脅其他七個總兵,能鬧出大事情出來。
十七萬大軍被文官這樣陷害,激憤之下到京城去請命,朝廷都要懲罰?不罰帶頭的李植,罰八個總兵,是欺負總兵們好說話嗎?朝廷想逼反邊軍?
至於文官刁難,事後剋扣總兵們糧餉的伎倆,總兵們此時暴怒之下,也不去想了。十七萬大軍援錦的關鍵時刻文官都敢把糧餉給完全掐斷,逼總兵們上寡不敵眾的戰場,這已經是把事情做絕了。如果被這樣斷糧餉武官們都不反抗,文官們以後會更覺得武官軟弱可欺,更加肆無忌憚。
相反,若是這次能團結一心把藏匿糧餉的三十七名奸臣殺了,以後武官的地位會大大提高,文官們剋扣糧餉時候也會投鼠忌器。
當然,這是理想的考慮。兵諫逼宮,當然是有風險的。其實就算得不償失,總兵們也是要幹這件大事的。
說一千道一萬,這次朝中奸臣實在太過分了。一腔報國熱血卻被人這樣陷害,還是堂堂男兒嗎?總兵們怒火中燒,就是有什麼不良後果,此時也不去想了。
王樸第一個跳了出來,大聲說道:“津國公的辦法好!津國公願意牽頭為我十七萬將士出頭,是我大明武夫之福!我王樸第一個跟津國公幹了!”
馬科滿肚子的火,大聲喊道:“津國公說得好,不殺這幾十個奸臣我馬科就不姓馬了,我馬科幹了!”
楊國柱吹了吹鬍子,站起來說道:“楊某幹了!”
曹變蛟拱手說道:“曹變蛟願聽津國公調遣!”
七個總兵義憤填膺,都表明了立場,最後只剩下坐在最下首的吳三桂。
吳三桂見八個人都看向自己,吞了口口水。他最後想了想,站起來拱手說道:“既然大家都幹了,吳三桂也不能退讓,也幹了。這幾十個文官,該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