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五日,裝飾得富麗堂皇的義州衛城守備府內,皇太極聽著各路兵馬的彙報,忍不住咳嗽了幾聲。
皇太極很焦心。
自從大筆山大敗之後,皇太極就在大清發布了總動員令。詔令滿洲、蒙古凡年滿十六歲男丁,悉數趕赴義州,充軍為兵。
皇太極這一紙命令,是要和明國拼命了。八旗滿洲有兩百多牛錄,每牛錄有三百戶人。以每戶人出兩、三個男丁的平均值估算,這就是二十萬人。蒙古的各部落也有人丁不少,雖然蒙古人執行皇太極的命令會打些折扣,但十萬人估計還是會拉出來的。這就有三十萬人。
雖然這些新徵召的壯丁不是披甲人,戰力不高。但滿洲是漁獵民族出身,人人習武。蒙古是遊牧民族,人人騎射,這些壯丁都能上陣廝殺。刨去配置在後方運輸輜重糧草的老弱,皇太極可以拉出二十多萬人馬和明軍對敵。
這樣的數量,十分驚人。這一次,皇太極動員大清所有能動員的力量,要發動雷霆一擊,一舉擊垮明軍。
這些天,滿洲的兵馬已經響應號召,陸續到達義州城。義州城外聯營幾十裡,一天消耗的糧草數量驚人。
但令皇太極無法接受的是,明軍發現大清增兵後,居然縮在錦州城外挖掘戰壕,修建寨牆,絲毫沒有求戰之心,擺出了一副死守城寨拒絕出戰的姿態出來。
明軍這是想把我大清拖垮!
這兩個多月連番大戰,清軍的大炮幾乎都已經被李植摧毀。如今清軍軍中缺乏遠端火器。面對明軍的營寨,清軍除了死攻沒有辦法。那些土牆溝渠,靠人肉戰術如何能攻得下來?硬攻要死多少人?更別提李植的一百多門大炮還會不斷轟炸攻寨的大清兵了。
明軍一擺出不戰的姿態,就讓皇太極的總動員令騎虎難下。
義州守備府的二堂中,皇太極召集八旗滿洲的王爺貝勒們議事。滿清的貴族們愁眉苦臉地看著坐在龍椅上的皇太極,一籌莫展。
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說道:“皇上,如今明軍避戰不出,我們的全國總動員有些得不償失了!”
濟爾哈朗的話引起了眾貴族的贊同,一時諸貝勒紛紛說道:“皇上,要不撤了總動員令吧!”
“皇上,這樣和明軍死拼,拼的可是我大清的血肉啊!”
“皇上三思!”
皇太極聽到眾貝勒嘈嘈雜雜的議論聲,皺眉不語。
這些龍子龍孫,沒幾個有雄才大略。有好處就沖上去,沒好處就喧雜逃跑,始終把自己當作遼東的土匪。大明在這些貝勒的眼裡,只是一個劫掠的好地方罷了。他們絲毫沒有意識到,如果這場松錦大戰打輸了,對大清意味著什麼。
皇太極看向多爾袞,問道:“睿郡王有何計策?”
多爾袞聽到皇太極問自己話,站了起來,朝皇太極作揖說道:“皇上,我以為,明軍的避戰之策,也持久不了。明軍十七萬大軍集結錦州,耗費巨大,明國朝廷上又都是些鼠目寸光的官員。我聽細作說,此次明軍避戰是李植的計策。然而即便是李植有深謀遠慮,明國的朝廷也不會讓李植的計謀執行。”
聽到多爾袞的話,眾貝勒都愣了愣。
像多爾袞這樣考慮到明國朝堂的廟算,眾貝勒是無論如何想不出來的。
皇太極見多爾袞這樣足智多謀,嘆了口氣。長子豪格才能平平,自己無論如何是壓不住多爾袞了。
“睿郡王所言,深得朕心。我們便和李植對上,看看誰先沉不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