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看了看地圖,說道:“如今我大軍已入杏山,而松山城未受清軍攻擊,從松山到寧遠的道路已經全部打通。我十三萬馬步援軍已經齊聚,可以直接越松山北上。”
洪承疇一指松山城城北十裡的一座山崗,又說道:“不過,要趕到錦山,大筆山是必經之路。清軍在大筆山挖壕建壘,把大筆山築成了一座堡壘。我大軍若不拿下大筆山,糧草供應就要被清軍截斷。如今只有強攻大筆山,打通通往錦州城的道路。”
眾人聽到洪承疇的話,都是皺眉不語。韃子雖然不善攻堅,但挖壕築壘的本事不小。強攻清軍的山壘,恐怕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清軍圍點打援以逸待勞,實在是狡猾。如今大明的兵馬來解錦州之圍,反而要攻打清軍的山壘。
洪承疇看了看面色嚴肅的眾將,一揮手說道:“我大軍已經在杏山修整了兩日,明日便赴松山,北上大筆山攻堅!”
……
皇太極站在天柱山山頂,使用千裡鏡遠眺五裡之外的大筆山。
孔有德當初在孫元化麾下和西方傳教士學習火炮技藝,也從傳教士那裡得了三個單筒望遠鏡。明人稱呼這種單筒望遠鏡為千裡鏡,被孔有德視為珍寶。孔有德崇禎六年渡海投靠後金時候,便把這三個千裡鏡帶到了後金,獻給了皇太極。
雖然這種千裡鏡只能放大數倍映象,遠不如李植的望遠鏡,但對於皇太極來說也是難得的寶貝了。他行軍打仗便把千裡鏡帶在身邊,一旦行到視野開闊的地方,便拿出千裡鏡眺望遠方,瞭解軍情。
比起斥候回報的第二手資訊,用千裡鏡眺望獲取的軍情是第一手資訊,不會有差池,更為珍貴。
皇太極看著遠處的大筆山,見負責建設山壘的多爾袞防禦得頗為嚴密,沉吟不語。
皇太極身後,一眾滿清親王、郡王、貝勒、固山額真等濟濟一堂,全部站在山話。
皇太極放下千裡鏡,說道:“鄭親王,你說李植所有計程車兵都穿著盔甲?”
濟爾哈朗在何家坳大敗而歸,折了皇太極的愛將鰲拜,本來是十分惶恐的。但皇太極聽了濟爾哈朗的戰情描述,知道李植的兵馬配置後,卻沒有責罵濟爾哈朗。
似乎在皇太極的眼裡,敗給李植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皇太極細細詢問了濟爾哈朗關於李植的情況,尤其是對李植的大炮和盔甲十分關注。
濟爾哈朗聽到皇太極發問,趕緊上前說道:“回皇上,我聽潰下來的兵馬說,李植的兵馬全部穿著鋼甲。那鋼甲保護士兵整個正面,除了臉面無其他一處露在外面,尋常弓箭無法射穿。”
皇太極點了點頭,說道:“但無論李植如何裝備精良,在大筆山也要鎩羽而歸。”
指著大筆山,皇太極說道:“多爾袞有些本事,把大筆山修得和個金湯鐵桶似的。明軍別說十三萬人,就是二十萬人圍攻大筆山,也未必能攻下。”
濟爾哈朗討好地說道:“皇上聖明!有睿郡王的嚴守,明軍想攻下大筆山,除非是有神兵相助。”
皇太極揹著手,看了看身後的滿清貴族們,見眾將臉上都寫滿了自信。顯然,大家對多爾袞的大筆山防線都很有信心。
皇太極每在關鍵時刻,總是不得不使用才幹出眾的多爾袞。皇太極自己可以信任多爾袞,重用多爾袞,卻不想看到別人推崇多爾袞。想到了豪格的繼位難題,他實在不想看到眾將這麼信任多爾袞。
皇太極思索了一會,臉上毫無表情地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