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十月底,李植沒什麼事情,稍微改進了一下硝化棉的生産工藝。
為了讓子彈在槍管中得到持續的推力,需要控制發射藥的燃速。在黑火藥時代,可以透過控制火藥顆粒大小來得到滿意的燃速。如果使用硝化棉做發射藥,則可以透過改變硝化棉的含氮量來控制發射藥燃速。
在後世,含氮量12.5%以上的硝化棉被稱為爆炸品,就是因為含氮量太高燃速太快。而含氮量12.5%以下的硝化棉則沒有這樣猛烈的燃速,被稱為是易燃固體。當含氮量降到一定程度後,硝化棉甚至無法在密閉的槍膛內燃燒。
控制硝化棉的含氮量有很多辦法,比如可以透過控制硝酸和硫酸的比例實現,當然最簡單的一種辦法就是改變混合酸液中水的含量。李植穿越前看過一篇論文,知道混合酸液中水含量達到20%的時候,硝化棉中的含氮量會大幅下降到11%。
含氮量11%的硝化棉,不但不會爆燃,甚至會被用來生産賽璐珞塑膠。
當然,以李植現在的工業水平,根本沒法測定酸液中的各種成分含量。李植所能做的,只是試驗各種濃度硝酸、硫酸生産出來的硝化棉威力,尋找一種最適合於範家莊米尼步槍的工藝製程。
忙了十幾天,試驗了無數次後,李植終於找到了最適合的工藝製程。在這種工藝製程下,李植的步槍能用最少的發射藥達到可觀的子彈破壞力。李植把這種工藝製程定下來,開始按此大規模生産硝化棉。
新的火藥儲存不易,但是實戰效果是很好的。
十一月,李植計程車兵們已經開始使用新式火藥訓練。老兵們稍微練習,就很快習慣了這種新火藥。新火藥燃燒後不會産生殘渣,不需要清理槍膛,讓士兵們的射擊速度極大提高。原先一分鐘只能打三發子彈,如今士兵們一分鐘可以完成四次齊射。
十一月十九日,李植從韓金信的線報處,得知了韃子開始屯兵義州,攻打錦州。
韓金信的線報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在大江南北都有線人。雖然韓金信還沒有滲透到韃子內部去,但在大明的寧錦一帶,韓金信都是有眼線的。只要前線有什麼動靜,韓金信立馬就能得到訊息,彙報給李植。
韓金信如今已經成為李植的第三隻眼睛,時刻監視著全國各地的動向。
李植得到韃子圍錦州的訊息後,還是比較吃驚的。李植之前聽說韃子在關外訓練火銃兵,也不知道練多少人。如今既然韃子殺了出來,想來是這一支兵馬已經練成。
李植粗知歷史,知道明末滿清和大明有一場大決戰叫松錦大戰,似乎就發生在崇禎十四年。李植知道,歷史上那一場大戰的結果是滿清大獲全勝,明軍潰不成軍,從此再無能力和滿清對戰。松錦大戰之後,大明滅亡便成為一個時間問題。
李植暗道清兵既然重兵包圍了錦州城,大明肯定要派兵去救。這一打起來,大概就是歷史上的松錦大戰了。只是這個時代如今有了自己這個變數,不知道歷史會走向哪一個岔路。
但這必然是一場決定歷史的大決戰。
其實李植不知道,原先歷史上的松錦大戰發生得更早一些。而因為李植的穿越,歷史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松錦大戰晚了幾個月的時間。
不過無論李植是否穿越,明軍的孱弱都沒有改變。大明這一年的四海靖平,只是因為李植一支孤軍的南征北戰所致。李植相信,松錦大戰一旦開打,明軍一定無法取勝。估計要不了多久,朝廷就要徵調自己上陣了。
十一月二十一日,李植坐在三堂裡,和自己家的家人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