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家莊因此成為大明識字率最高的城市。在別的地方,讀書人地位甚高,但窮人卻沒錢付束脩,上不起學。範家莊因為全民讀書,也成為天津附近的百姓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附近的百姓們都說只要跟隨興國伯,就能讓子子孫孫都變成讀書人了。
如今這些兒童和老兵,已經算是“小學”畢業,成為了範家莊的中堅力量。無論是官廳發布什麼通知,還是軍隊裡下達什麼檔案,都需要這些識字的人把文字誦讀出來,給其他文盲念,才能把李植的精神傳達到基層。
不過李植對於學校,還有更進一步的打算。李植要在“小學”上加開一所“中學”,為自己的事業培養行政人才。
隨著李植事業的擴大,需要的行政人才越來越多。一些簡單的工作,比如收稅會計,只需要簡單的算術知識,對著賦稅黃冊和魚鱗圖冊計算一下就能做好,這樣的工作可以從範家莊的小學畢業生中招募。但是一些複雜的工作,比如文書處理,僅僅識字的小學生們卻無法完成。
那些大段大段的文言文,小學生們是看不懂的。
更關鍵的是,小學生只學了識字和算術,並沒有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無法滿足李植對人才的需求。在李植的心目中,自己屬下的行政隊伍,應該是一支既有文化,又有品德的隊伍。自己的行政人員,要在種種誘惑前守住底線,為百姓做好事情。
如果手下的人員沒有品德,一開始還好,時日久了就會出現各種徇私舞弊弄虛作假。這樣的情況一旦出現,就會扭曲李植的事業,讓李植的種種規劃化為虛有。沒有品德教育光靠監督,是十分吃力的。
因此,品德教育就成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李植要在教育階段就打好基礎,為自己的事業培養出合格的人才出來。所以李植建起了一所中學,在小學的基礎上培養兒童和老兵們的知識、文書和最關鍵的品德。
中學生的資格,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得的。只有小學生中學習成績較好的六成人,才有資格成為中學生。中學生提供小學生一樣的福利,但是最重要的一點不同是,只要能學三年,從中學畢業,就一定能在範家莊的産業或在李植的行政隊伍中獲得一份工作。
這年頭外面兵荒馬亂,範家莊是世外桃源一樣的太平福地。而範家莊的百姓中,又以“有工作”的百姓活得最體面。百姓們聽說中學畢業就能“分配工作”,一個個都把孩子送到了李植的中學裡上課。
尤其是那些在範家莊從事小商販的百姓,平日裡最羨慕“有工作”的範家莊産業工人。這些商販們只要子女有資格上中學,幾乎沒一個放棄這個機會的。
八月二十四日,是中學開學的日子。李植來到其中一個班級,給一群十四、五歲的少年們講了一堂課。
李植站在課堂上,侃侃而談:
“你們是中學生,以後畢業後,就是本伯麾下的中堅分子。你們將進入各個官廳、稅務局、工廠工作。你們的所作所為,將直接決定一個地方的風氣,一個工廠的成敗。”
“你們中的一些,經過幾年的基層鍛煉後,會被提拔起來,擔任領導角色。”
少年人聽到李植描繪的前景,一個個眼睛發亮,十分嚮往地看著李植。
“你們知道,在我李植麾下做事,我最看重的是什麼嗎?”
李植看了看一臉懵懂的少年們,大聲說道:“我最看重的,是德行。”
“我所說的德行,是公德心,而非私德。”
“在我眼裡,那些儒生所謂的孝悌,並不是道德。別人對你好,你就回報別人,父母養育你,你就為父母養老,這只是與人合作的基本手段罷了,算不上道德。如果只有私德沒有公德,就會做出種種令人不齒的事情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