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三月六日,李植在迴天津的途中收到聖旨,得知自己已被升為左都督,封太子太保,特進榮祿大夫,大喜過望。
榮祿大夫是正一品武官的散階,賜給有功的官員。
左都督則是武官的最高職位,正一品。大明以五軍都督府為管理軍隊的最高機關,有統兵權。五軍都督府就是中、左、右、前、後五個都督府,每個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為最高軍事長官。明代以左為尊,所以左都督又在右都督之上。再往上再無武官職位。李植若是再立功,就是公、侯、伯,要封爵位了。
而太子太保則更加尊貴,封了太子太保,就位列“三公”了。
“三公”是中國歷朝歷代的最高官職,大明以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三公:其中太子太師是教授太子讀書的,太子太傅是教授太子武藝的,太子太保則是保衛太子安全的。當然到了明末,三公的職位成為虛銜,並不需要真正去指導、保護太子,而是變成給重臣的榮勳。
李植有了太子太保的榮銜,意味著李植已經是朝中重臣。以後即便是遇上總督、巡撫,也再沒有哪個人敢讓李植行跪禮了。在議論軍事佈置的時候,如果身為太子太保的李植參戰,一些地位較低的巡撫不但不能指揮李植,更應該詢問李植的意見,才能做最後決策。
有了太子太保的榮銜,李植已經是大明朝舉足輕重的人物。
一連串的升賞讓李植很欣喜,他塞了一百兩銀子給宣旨的太監,把那太監樂得眉開眼笑,“大都督好闊氣”,“恭喜大都督高升”叫個不停。
得了天子的升賞,李植的大軍士氣更盛,便往青山口關口攻去。皇太極在青山口留了五百輔兵,但這些人哪裡是李植的對手?一見到李植的大軍攻來,這些韃子立即做鳥獸散。他們早就備好了快馬,李植兵馬還沒到,他們就一溜煙往北面逃去。
兵不血刃,李植就奪回了青山口。
三月七日,李植的大軍開撥,雄赳赳開回範家莊。走了十日,大軍到達了範家莊地界。範家莊的百姓早就張燈結彩,迎到了道路兩側,喜氣洋洋地迎接凱旋而歸的李植大軍。
李植頭戴烏紗帽,身穿蟒袍,腰佩玉帶,騎著禦賜的駿馬“踏風”走在隊伍的前列,十分地威風。有這樣一套行頭,李植所到之處,範家莊百姓的歡呼聲此起彼伏。
“將軍大人穿龍袍哩?”
“那不是龍袍,那叫蟒袍!”
範家莊有些識字的百姓們看到李植打出來的旗牌又變了,不再是“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變成了“後軍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特進榮祿大夫”,“天津總兵官”。他們把旗牌念給了左右不識字的百姓們聽,把那些不識字的百姓們樂得興高采烈,彷彿是自己升了官一樣高興,“大都督”,“大都督”叫個不停。
不光是範家莊的百姓們迎了出來,範家莊附近幾十裡的百姓全來了。這些百姓好多都有親友在虎賁師當兵。此時看到大軍安然無恙地歸來,這些百姓十分高興。尤其是一些年長計程車兵父母,探著腦袋在一列列前進計程車兵中搜尋自己的孩子,直到看到自家兒子為止。一見到自家兒子活著凱旋,這些老父母都激動地哭了出來。
但是青山口之戰也有傷亡,有四十多個士兵被韃子的弓箭射中面部,創口較深重傷不治,中毒死去了,還有兩個士兵被皇太極的大炮打死。這些死者的父母在佇列裡沒尋到自己的孩子,急切切到軍官那裡詢問。確認了孩子的死訊後,這些父母一個個嚎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