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忙完了土地勘測,李植就開始推進灌溉系統的建設了。
一方面,李植開始擴大龍尾車作坊的規模。光靠五個炮匠鑄造龍尾車速度不夠,李植又從附近州縣找了三十個會鑄造銅鐘的銅鐵匠,和炮匠們一起鑄造龍尾車。三十五個人一天能生産七臺龍尾車。
灌溉系統依賴的三條小河的河道深淺不一:有些地方河道不深,用一臺龍尾車就能把河水揚到灌溉水渠裡;有些地方河道則比較深,需要兩臺龍尾車接力才能抽到水。算下來,九萬畝旱田需要八百多臺龍尾車。李植要在二月春小麥播種之前準備好八百臺龍尾車,日産七臺勉強夠用。
當然李植這水車不是白建的,李植準備對佃田收取三成地租,這些造水車的錢半年就能收回。
另一方面,李植開始組織難民建造灌溉水渠。
李植設計的灌溉水渠上寬一點五米,下寬半米,剖面是一個等邊梯形。灌溉水渠底部比地面高一些,這樣農戶只需要扒開水渠就可以從水渠裡引水灌溉。水渠靠近河道的地方離地高一些,遠離河道的一側則相對低些,這樣水就會往遠處流動。
每道水渠灌溉兩百畝旱田,共有水渠四百五十道,每條水渠長約九百米。
水渠是夯土築成的,沒有別的材料,只需要流民們出工出力修築就可以了。
幹體力活需要吃飽飯,李植停了粥棚,開始給這些難民供給管飽的白米飯——這些貧民為李植開墾新田,總不能餓著他們。
貧民們見將軍大人願意收留他們,還給他們提供管飽的米飯,就一個個十分感激李植了。此後貧民們又陸續聽說將軍大人開墾出新田後,要給每個成丁和壯女二十畝旱田,更加興奮。
這年頭有水源灌溉的話,旱田種冬小麥一年能有一石的收成,一家兩個成年人種四十畝旱田,一年就能有四十石的收成。聽說將軍大人以後只收三成的地租,而且這地租裡就包括上繳的屯田米粒,那一年下來能收進自己家裡的米麵就有二十八石。
家裡五口人的話,敞開肚子吃一年最多能吃十三、四石米麵,那就還能餘下十四石糧食換銀子。十四石米麵,能換二十八兩銀子。
除了吃飽飯一年還有二十多兩銀子花銷,這是多好的日子啊?每個月家家戶戶都有二兩多零花?這是大明百姓有的好日子?這是這兵荒馬亂年頭的日子?
明末相比明初來說耕地更緊張:一方面人口增加了,另一方面水利設施卻衰敗了農田減少了,百姓的人均種植面積十分有限。這些貧民以前都是自種或者佃租少得可憐的田地,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每年青黃不接的時候就要餓肚子,什麼時候想過自己也能過上每月有二兩多零花錢的日子?
做夢都不敢想。
當然,佃種將軍大人的田第一年時候經濟上要緊張些,如今第一年已經過了冬小麥播種的時候,只能種春小麥,估計每畝産量只有七鬥。但將軍大人說了,第一年只收一成半的地租,那樣一家人佃種四十畝旱田也能收入二十餘石的糧食,除了吃飽飯也能多出十石糧食,折二十兩銀子。
二十兩銀子啊,足以讓貧民們衣食住行都體面起來了。一家人每個季度都能做新衣了,能買些油來炒菜吃了,甚至隔三差五能吃上一頓肉了。眾人都道自己命好,被範家莊的遊擊大人從韃子手裡救了下來,如今眼看著好日子就要來了。
想起那些被韃子殺害的兄弟姐妹們,真為他們不值。
這些灌溉水渠就是為貧民們自己佃種的田地修建的。貧民們想到這一層,建水渠時候更加賣力用心,生怕哪一層泥土沒有夯好漏了水。眾人齊心協力,讓整個水渠工程推進的又快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