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這章水多了點,介意務訂。)
五年前滅霸打出的響指對電影主宇宙的美利堅而言也不是毫無好處,人口減少一半後,美利堅開啟了“AI大時代”,集中力量搞自動化生產,好將生產力留在美利堅本土。
眾所周知,美利堅的三大優勢分別是“美式自由”對全球優秀人才和資本的吸引力、“石油美元”霸權體系以及分佈全球的軍事力量。
他們透過人才優勢和資金優勢進行各個領域的創新,用高科技產品搶佔全球市場,獲得超額利潤。
同時透過與能源掛鉤的美元加息、降息收割全球財富,再透過分佈全球的軍事力量確保這些財富能全部輸入美利堅。
所以說,科技、美元和軍事是美利堅的三大核心競爭力。
為了保持領先和持續的盈利,美利堅必須保持科技領先、美元霸權和強大的軍事威懾力。
我們的三大優勢則分別是完整的工業體系、高素質的產業工程師隊伍和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
加入WTO以後,中美合作模式是美利堅提供高科技、我們搞大生產,產品面向全世界,美中都從中獲益,但美利堅佔大頭。
為了改變這種低利潤的模式,新組建的科技部將舉全國之力進行科技創新,徹底擺脫原有的經濟增長模式。
但老美習慣了賺輕鬆錢,還想回到原來的國際分工中,好讓我們負責生產,他們負責收錢。
這就是貿易摩擦的根源。
然而老美雖然有全球最優秀的人才搞研發,但其工業體系早在“去工業化”時期就已分崩離析。
由於國內勞動力昂貴,加上金融體系發達,美利堅逐漸用技術和資本的優勢將製造工廠轉移到亞洲、歐洲和南美洲。
美利堅本土幾乎沒有很強的、完整的製造業工業體系。
十大財團既然靠美元霸權和軍事威懾就能收割全世界的財富,何必花資金和精力去維持龐大的工業體系?
美利堅想搞“MAGA”,甚至喊出了“想再次強大,就必須用美國人、造美國貨”的口號,然而川普時代的“美國再工業化”和老拜時代的“再造美國基礎設施”都以失敗告終。
所以美利堅希望搞“AI大時代”,既然老爺們不願建工廠,也沒有工人進工廠,乾脆全建成自動工廠,讓機器去工作,用這種辦法讓生產力留在美利堅本土。
滅霸打出響指之前,大力發展AI產業就已經是美利堅精英們的共識,人口少一半後,美利堅的製造業更加難以為繼,因為勞動力成本進一步增加,年輕人自己的生活壓力相對降低,更加不願進入工廠。
於是,老美開始加快推進“自動化大生產”,斯塔克工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為九十年代就搞出成熟體人工智慧的天才,託尼·斯塔克在這五年裡可不僅只是結了個婚、生了個女兒,他們倆公婆還藉著國家戰略的東風將斯塔克工業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