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不知道昨晚何時睡去,第二天一早睜開眼睛我忽然注意到手機螢幕在閃爍。
一看是郵件。
“是朱玲的來信嗎?”
我走回房間開啟郵件,還真是她。這幾天關於第十軍的事情已經把我繞糊塗了,基本忘了這事。
開啟郵件的那一刻
朱玲在信首便寫了讓我眼前一亮的話。
一、忠勇為愛國之本
二、孝順為齊家之本
三、仁愛為接物之本
四、信義為立業之本
………
十二、有恆為成功之本
你好,瑁武
這是我在一個老兵的交流中記得最深的一段,每當他重溫這個的時候,我都能感受道他對自己身為士兵職責的態度。
我是在龍陵恰逢遇到了這個追悼戰友的老人。
我此刻所在龍陵,當年為剿滅日軍的代號“龍”的龍之團,日軍56師團,中國遠徵軍集中十個師的強大兵力,於10月29日向龍陵城區發動了第三次總攻。第三次圍攻龍陵經過為期5天的激烈戰鬥,終於在11月3日將據守龍陵的日軍大部殲滅,奪回了龍陵這個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塞。
在此之前的兩次戰鬥均已失敗告終,其歷程極為艱辛。
龍陵作為當時滇緬公裡的重中之中,其北面是當時的乃至現在的西北重鎮騰沖,其東面是松山,南面是與緬甸接壤的芒市。更為重要的是,出龍陵以南是一馬平川之地,無險可守。龍陵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日軍當年攻佔龍陵後一直將他作為軍事堡壘來建設。甚至現在我在龍陵縣中心處還看到了60年前日軍在此處留有的也是目前滇西地區保留最為完整的日軍鋼筋水泥地堡。當地人告訴我日軍當年在這裡建造了很多類似的地堡,每段地區都有四個碉堡組成碉堡群,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在當時不足一平方公裡的城區內建築了大量類似的軍事建築。
那時日軍不僅僅看中龍陵的戰略地位也看中龍陵的富庶,由於當地氣候十分適合種植大煙,進而為鼓勵當地百姓,日軍在此地實行了奴化統治,以大煙來維系當地的軍需儲備。
1944年7月迫於當時戰局變化,特別是緬甸北部的“胡康河谷之役”的失敗,密支那形同失守。為了繼續達到阻斷中印之間的聯系阻斷滇緬公路的目的,日軍發動了代號為“斷”的計劃,日軍糾集4個師團的兵力,開始北上經緬甸進入中國支援當時龍陵的56師團以及騰沖和松山的守備部隊,已達到繼續阻斷滇緬公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