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一槍打響之後,盡管蔣介石命令我們軍長盡量能夠堅守十到十四天的時間,可即便是當時的軍委會都估計,鑒於第十軍因為參加常德會戰損失嚴重,力量遠遠比不上之前守長沙的第四軍,因此判斷日軍發動總攻,衡陽,最多守3天。”
“這麼說?那時就連居委會也不看好你們?”我忍不住還是問道
“1944年的國軍已經被日軍的陣勢嚇到了,與這相對比的不是軍委會不看好我們,而是那時的大環境就是這樣。”
我沒有回答
李四光搖著頭“有的時候就是因為不被看好才能發生逆襲,被看好的又能如何呢?我之前和你說過,國軍的腐敗問題,來自倉監。這僅僅是非戰時的腐敗,還有更加誇張的腐敗是你無法想象的。
第四次長沙保衛戰本質上來說就是被撐破的口袋,你應該知道,國軍與日軍每次交戰都是包圍 打擊,透過合圍的方式消耗敵人。薛嶽的“天爐戰法”就是在此基礎上延伸出一整套完整的作戰方案,其本質就是佈置口袋,以一部分部隊作為口袋中心吸引日軍主力,與此同時外圍軍隊迅速完成合圍並將口袋收緊,切除敵人的後勤路線。然後,四周軍隊不斷收緊如同爐子外的火一樣不停的灼燒裡面的日軍,進而達到消滅日軍的目的。
因此這套方案的重點就是口袋中心那部分部隊一定要堅持到口袋佈置完成,所以責任重大,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成功本質就在於日軍無法短時間攻下長沙,被第十軍拖在長沙城附近,耗損了太多精力。與此同時四周部隊切斷了日軍補給路線,將日軍徹底包圍,期間不斷的消耗日軍如同爐子一般。
第十軍成功的堅守長沙,使得“天爐”徹底收緊,在守住長沙的同時重創日軍。
第四次長沙會戰的失敗從根本上出錯的原因在於第四軍軍長張德能嚴守薛嶽的命令,沒有注重事態巨變戰場形勢,當然最後他也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全然成了薛嶽的替罪羊。當時長沙的隨軍參謀長認為,長沙城僅為一個長久堅守據點,真正防禦重心應該放在長沙城郊的嶽麓山。並且嶽麓山有第3炮兵旅數十門完好無損的重型火炮和堆積如山的炮彈,所以希望張軍長能將兩個師的兵力放在嶽麓山,一個師守長沙,隨後即便不濟,守城一個師也能在炮兵掩護下過江撤退。只要嶽麓山在手裡,守軍隨時都可居高炮擊長沙,長沙亦可在。
兩人為此爭論不休,張德能與其爭至最後搬出薛嶽,說此乃薛嶽命令他無權更改。硬是將五十九師、102師部署在長沙城內,嶽麓山僅九十師駐守。
隨軍參謀長的擔心很快被言中,日軍大舉進攻嶽麓山並很快拿下。更不可思議的是,嶽麓山還是第四軍的軍指揮部,軍指揮部的陷落,守城的兩個師頓時慌了神,日軍再一沖擊,全城潰散,這就是當時長沙只守了三天的大體緣故。
嶽麓山的炮兵第三旅擁有當時的德制150毫米榴彈炮6門,蘇制76.2毫米野炮十一門,德制75毫米山炮12門,美製75毫米山炮12門,37毫米戰防炮4門,所有火炮炮彈充足,每門火炮都有500~1000發炮彈。由於嶽麓山的失守,第三炮兵旅所有火炮及彈藥盡被日軍所獲。如果這些火炮能給予第十軍…..
戰爭沒有如果但還是非常可惜的。
這裡就要和你說下當時長沙城的情況,嶽麓山陣地告急。張德能直到此時才知道嶽麓山的重要性,慌張之下居然電令長沙城內三個團也有說4個)前來增援。城內共計6個團,調離3個!)城內防禦頓時空虛混亂。
命令倉促下達官兵組織不力,三個團渡河時秩序混亂,再加上湘江對岸圍攻嶽麓山的日軍部隊不斷炮擊江面導致渡河官兵傷亡慘重!更為要命的是,我要說的就是這個,負責控制湘江上船隻的軍部副官處處長潘孔昭假公濟私!對所控制船隻高價勒索中飽私囊,甚至私自呼叫5艘小火輪運送私人財産離開長沙!以致調集援軍渡河速度十分緩慢,直至嶽麓山失守。與此同時長沙城兵力空虛在日軍的進攻下首尾無法相顧一片混亂,增援嶽麓山的援軍晾在湘江兩岸受到日軍炮火飛機重大殺傷,只有三個團駐守長沙不久即被日軍拿下。
這就是當時的第四次長沙會戰。
當然有一點我要承認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兵力達到了20萬之多,而守軍部隊只有25萬左右,因此長沙的失守存在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失察敵軍力,部署失當造成這個口袋被撐破了、”
“咳咳”
李四光喘息了一會進入沉思
我看著默不作聲的李四光,一旁的席伯伯對著我微微的笑著。他似乎一直是這樣,雖然如此,我從不覺得這是一種輕視。與之能對比的是,席恆終於認真一點。
本想提醒他一下,李四光突然開口。
被看好的第四軍做不到,那就只剩下我們第十軍了。命令就是命令,他正裝滿員的精銳第四軍做不到的不代表我們第十軍做不到。既然上面說堅守十到十四天,那我們只能按照命令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