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此生為人行事,‘義’字當先;昔日桃園結義三兄弟之情義天地可鑒,你東吳卻偷襲荊州,斬其二弟;我主怎能安心北伐,所以先起兵東吳,只為要一個解釋”馬謖沒有絲毫退讓繼續說道。
“索要什麼解釋”薛綜順著問道。
“荊州之地”馬良盯著薛綜重重的說了出來;
諸葛喬站在旁邊一動不動看著馬謖辯論;只是讓他驚奇的是,自己還是小看馬謖了,以為江東文人定能難住馬謖,打壓他心中那份傲氣,沒想到江東文人一個一個敗在了他的嘴下,也助長了他自身的那股自信的傲氣。
“昔日有諸葛孔明舌戰我江東群儒,今又有你馬謖獨戰群臣,蜀漢辯才何其多也;只是未知胸中曾學事否?”張溫見薛綜即將敗下陣來也立即站了出來;
“益州三尺小童,尚皆就學,何況於我?”馬謖答道
“張溫笑道:你既然出大言,請即以天為問:天有頭乎?”
馬謖聽到張溫的問題立即一驚,汗珠布滿了整個額頭,而久久不能作答;朝諸葛喬望去期待諸葛喬能夠回答,眼神之中之前的辯論時的自信也已經蕩然無存。
諸葛喬期待這一幕也終於發生了,當下一喜;而且張溫所提的問題書中也有記載,諸葛喬緩緩的對著張溫回答道:“有頭”
“頭在何方?”張溫繼續問道。
“在西方《詩》雲: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也。”諸葛喬應道
“天有耳乎?張溫再問道
“天處高而聽卑。《詩》雲:‘鶴鳴九臯,聲聞於天。’無耳何能聽?”諸葛喬應道
“天有足乎?”張溫再問道
“有足。《詩》雲:‘天步艱難。’無足何能步?”諸葛喬應道
“天有姓乎?”張溫問道
“豈得無姓!”諸葛喬應道
“何姓?”張溫問道
“姓劉。”諸葛喬應道
“何以知之?”張溫再問道
“天子姓劉,以故知之。”諸葛喬應道
“日生於東乎?”張溫又問道
“雖生於東,而沒於西”諸葛喬應道。
諸葛喬語言清朗,答問如流,卻嚇壞了滿廳的文武諸臣,馬謖更是投來拜服的目光;張溫無語!
諸葛喬又問道“先生東吳名士,既以天事下問,必能深明天之理。昔混沌既分,陰陽剖判;輕清者上浮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至共工氏戰敗,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缺: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天既輕清而上浮,何以傾其西北乎?又未知輕清之外,還是何物?願先生教我。”
張溫無言以對,而謝道“不意蜀中多出俊傑!恰聞講論,使僕頓開茅塞。”
【最後的天問是取之《三國演義》秦宓與張溫之間的辯論,極為經典;只是這裡由諸葛喬替代了,希望大家會喜歡;作者求推薦、收藏,願大家每日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