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蜀漢帝國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奇跡,多年之後還依然被人津津樂道。
它從一個那麼弱小的開始——“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幾無容身之地”,卻在幾年之間實現了空前的強大,跨有荊益,奪得漢中,佔了天下將近三分之二。
它是歷史上第一個偏安一隅,卻自稱是代表全國正統的國家。即使到今天,中國也還有某個地區在模仿這個做法。
它最神奇的地方在於,那是一張圖紙上畫出來,然後按部就班建設出來的帝國,這張圖紙叫“隆中對”。
今天的學者一般都認為“隆中對”的主要內容大體是真的,因為《三國志》作者陳壽不止一次提過這個“隆中對”。這段神奇的對話也成了《三國演義》的文眼,諸葛亮也成了全書的主角,三顧之前的故事成了準備他出場的鋪墊。
“偉大”的蜀漢帝國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前後達到了鼎盛,不僅實現了諸葛亮在8年前的規劃藍圖,跨有荊州和益州,還一舉奪下了漢中,在同曹操的決戰中射掉了曹操兩顆門牙,北方政權從此徹底喪失了統一中國的能力。
然而好景不長,2年之後,關羽出兵宛、洛,樊城久攻不下,又被呂蒙襲取了荊州。為了繼續跨有荊、益,劉備出師討伐吳國,兵敗猇亭,病死秭歸。從此蜀漢政權偏安一隅,雖然歷經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多次北伐中原,最終無果而終,困死在了蜀中之地。
走麥城,白帝託孤,五丈原,這後來也都成了戲劇的經典情節,讓無數才子達人嘆息時也命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可是我們細讀蜀漢帝國的歷史,尤其是那些平時注意不到的細節,就會發現,其實蜀漢帝國的最終結局,從劉備見到諸葛亮,然後“如魚得水”的那天就已經註定好了。
“隆中對”被無數人批判,有的說跨有荊益因為地理原因不可能實現,有的說“隆中對”忽視了孫權的利益,孫吳地緣狹窄,東臨大海,最應該向西擴張,荊州必然出現爭奪,等等。
這些說法都有道理,從劉備後來發起夷陵之戰的侷限就能看出來。他之所以聯營百裡,就是因為水路難行,陸路險塞。跨有荊、益從根本上依賴於荊州大本營的穩定,一旦荊州出現問題,從益州出兵不可能迅速挽回荊州敗局。
孫劉聯盟抗曹的主導者是周瑜、魯肅,而且基本上是實現孫吳的戰略需要。這點諸葛兄弟久處荊州,肯定是知道的。周瑜很早就和孫策確立過奪取荊州,然後西進益州的思路。如果不是周瑜英年早逝,孫吳很可能先於劉備奪得益州,這些都是在周瑜給孫權的霸業藍圖裡面謀劃過的。
赤壁之後,荊州被三家分掉。南郡、南陽被曹操分割,劉備奪得長沙四郡,孫權佔有江夏。後來周瑜成功奪了南郡,控制了長江下游。周瑜生前,孫權也試過向北擴張,走淮泗、打合肥的戰略,但是被張遼打得一敗塗地,後來他們也就基本放棄了向北擴張。周瑜去世之後,孫權懼怕劉備壯大之後孫劉聯盟破裂,主動把荊州借給了劉備,這才有了蜀漢帝國崛起的根本之地。
這兩點顯然不算上“隆中對”的根本缺陷。“隆中對”最根本的缺陷是它忽視了劉備最重要的政治資本:扶漢除賊,信大義於天下。
諸葛亮出現之前,三國的歷史基本就是“曹劉鬥”。先是曹操一打徐州為父報仇,劉備和孔融援救陶謙,後來因為呂布襲取兗州而作罷。這一次算是劉勝曹敗。之後劉備收留呂布,曹、劉聯合打袁術,勝利之後,曹操離間呂布、劉備,奪得徐州,除去呂布,擄走劉備到許都看管起來。這是第二次徐州會戰。
再後來劉備打著滅袁術的旗號,逃出許都,滅袁之後,回師徐州,賺城斬車胄。曹劉再戰徐州,劉備失敗後逃竄投奔袁紹,關羽投降曹操。官渡之前,關羽反叛曹操,與劉備逃離河北,投奔劉表。等到曹操滅袁氏一族之後,南下荊州,又把劉備攆得倉皇逃竄。
劉備敗得那麼慘,但他一直是曹操之外,北方最重要的一支勢力,根本原因就是他幫助陶謙打退曹操,贏得了徐州集團的支援,而且他熟讀經典,禮賢下士,得到了士人甚至一些士人軍閥張邈、臧洪)的支援。後來劉備成功做上豫州牧,也是士大夫集團聯合推舉的。
劉備抗曹反複提到衣帶詔,不管此事是真是假,至少在天下人心目中,劉備作為對抗篡逆之臣,扶漢討賊的形象是不可動搖的。這也是他後來在荊州獲得許多士人支援的關鍵。有了徐州和荊州集團的支援,劉備的政治身份也就確立無疑了,他必須不斷抗曹,聯合一切抗曹勢力,成為抗曹的盟主。
“隆中對”作為一個霸術之謀,肯定是天衣無縫的,但作為一份成就帝業的藍圖,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在政治合法性上做足文章。首先,在實現步驟上,荊州和益州都在劉氏皇族後代控制之下,想要跨有荊州、益州,關鍵在於怎麼合理地接收,避免暴力奪取。第二,在b端,如何維護住一切抗曹的勢力,團結在他自己周圍。第三,在c端,如何保持士人歸心,自己抗曹的形象不滅。
可是就在歷史按照“隆中對”的藍圖一步步發展的過程中,這三樣先後出了問題,為蜀漢的最終解決埋下了一個又一個滅亡的種子。
公元211年,在奪得長沙四郡、站穩腳跟之後,劉備終於迎來了霸業的曙光。曹操打敗涼州集團,馬超投奔張魯。劉璋恐懼張魯攻打自己,派法正迎接劉備前來蜀中對抗張魯集團。
劉備這時候其實左右為難,不僅準備不夠充分,而且孫劉聯盟內部矛盾重重,也還沒有解決。就在這萬難之際,他被龐統和法正說服,帶兵來到益州。
但是接下來,他就一步臭棋接著一步臭棋,毀掉了大好前途。
他先是在葭萌關逗留不進,既不打張魯,也不回荊州。緊接著,張松和法正“廢璋迎備”的陰謀敗露,張松被劉璋所殺。劉備轉而回師攻打益州,在龐統戰死之後,終於迎來益州的投降。
緊接著,他廢掉了劉璋,把劉璋送去了公安。
這兩步下來,表面上看他得到了益州,但實際上,悲劇也就開始了。
首先,孫權覺得孫劉聯盟出現了重大危機,劉備勢力第一次超過了自己。而且劉璋的下場也讓孫權看透了劉備這個人的本質,表面是說的都是理想,背地裡是在為自己奪權,而且不顧盟友死活。
第二,益州集團覺得劉備背信棄義,大部分人表面上附和,背地裡拆臺。這時候,張裕、譙周等一幫益州人士開始各種造謠,說大漢江山最終會屬曹。法正本來不算益州重臣,但因為他迎來了劉備,為了鞏固地位,開始大肆打壓政治異己。
第三,為了奪取益州,他帶走了幾乎全部荊州和徐州集團的政治力量,還在荊州橫徵暴斂了一把,損傷了當地的民眾基礎。更可怕的是,他還留下一個脾氣暴躁,對士人和戰友頤指氣使的關羽看守後院。
曹操滅掉張魯,馬超投奔劉備,劉備率部北上奪得漢中。在這個時候,劉備為了穩固益州集團和新歸附的馬超,既然宣佈稱漢中王,給新歸附的益州集團和原來的徐州、荊州集團加官進爵。
這一步,在劉備看來依然是合理的,因為不這麼做,不可能迅速穩定巴蜀,但是這一步,也徹底讓他這個抗曹盟主變成了野心家。
曹操篡漢是有精密設計的,滅二袁恢複丞相制度,滅涼州集團稱魏公,平漢中稱魏王。每一次都有軍功做基礎。可是劉備這次稱漢中王,是馬超等人推舉的,武力基礎一般。更關鍵的是,他得不到孫權的支援,也沒有利用好處在自己控制下的劉璋。這兩個諸侯不支援,劉備的漢中王就算是自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