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有益都千戶王著,一向疾惡如仇,由於阿合馬的種種惡行,引起人心憤怨,所以他就秘密鑄造了一柄大銅錘,誓願擊碎阿合馬的首級。他聽說有個妖僧高和尚,自稱有秘密法術在軍中行使,但毫無效果而逃回,假裝身死,殺了一名徒弟,把屍首欺騙大眾,自己才得以逃走,人們卻也不瞭解事情的真相。王著便同他合謀,在戊寅日這天,慌稱皇太子回京城作佛事,事先集結了八十餘人,準備夜入京城。早晨派遣二僧赴中書省,令其購買供奉神佛的齋物,中書省的人疑而訊之,他們拒不吐露實情。等到中午,王著又派遣崔總管矯傳皇太子的令旨,讓樞密副使張易發兵若幹,於當晚會集在東宮前候命。張易未能察覺其中有詐,令指揮使顏義領兵隨自己一同前往。屆時,王著親自騎馬去見阿合馬,詐稱太子將至,命令中書省的官員全部在東宮前等候。阿合馬派遣右司郎中脫歡察兒等數騎出關,北行十餘裡,遇見了王著的同夥;偽作太子的人責備脫歡察兒等怠慢無禮,把他們全都殺了,奪取了他們的馬匹,往南進入健德門。當時夜交二鼓,沒有人敢問什麼,他們得以徑直來到東宮前面,一夥人都下了馬;惟獨偽裝太子的人坐在馬上指揮,呼喚中書省長官來到馬前,責罵了阿合馬幾句話。王著就把阿合馬牽去,用袖子裡藏著的銅錘砸碎了他的腦袋,阿合馬立刻斃命。接著喊中書左丞郝禎來到,殺了他;囚禁了右丞張惠。樞密院、禦史臺和留守司的官員都遠遠看著,沒有人能推測這究竟是何緣故。尚書張九思見王著等人未經審訊就胡亂殺人,當即在宮中大聲喊叫,認為這是個騙局;留守司的達魯花赤博敦隨即反應過來,當時手持木棒沖向前面,把騎在馬上的人擊倒墜地。接著,宮中侍衛弓箭亂發,這夥人頓時奔逃潰散,多被逮住。高和尚趁亂逃走,王著挺身而出,自請囚禁······
達魯花赤博敦此時剛剛令人將王著送入監牢,卻見憑空又冒出了這個鄭虎臣,隨即高聲下令道:“眼前這人是‘南人’鄭虎臣,活捉他的賞銀千兩,取他首級的賞銀五百!”
有道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何況“南人”呢!
元朝將百姓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即西方人,第三等是漢人,即北方的漢族,或漢化的外族;南人為最下等,備受歧視:他們認為南人“輕巧”、“輕易”甚至“狡險”,甚為鄙視;尤其對於這些亡宋遺民中的奮起抗爭者,必不能容。
當下聽了達魯花赤博敦的懸賞,韃兵立刻精神振奮,哄鬧著湧上前來,層層疊疊地將鄭虎臣和群雄圍在了垓心。
“卑賤的南人,統統去死吧!”韃兵面目猙獰,陰笑不止;隨即端起手中的弓弩,將那羽箭如蝗地射來,尤其是瞄準了鄭虎臣!
鄭虎臣一時成了眾矢之的,這可不是鬧著玩的,生死攸關啊!
群雄雖然有心袒護,可是全都自顧不暇;畢竟韃兵人多箭足,擋之不住啊!
何況黑夜之間,箭來疾極,看不真切,防不勝防呢!
於是,群雄再次紛紛受傷倒地,鄭虎臣也不能倖免。
韃兵見狀,歡騰雀躍一陣;隨即各操彎刀,惡狠狠地殺將入來。
鄭虎臣和群雄明知無幸,反倒勇氣倍增,各自手持木棒迎敵而上,捉對兒廝殺。
鄭虎臣此時尤其身陷險境:三名韃子各執彎刀,將鄭虎臣團團圍定;又同時吶喊一聲,揮刀猛攻。三名韃子各攻一路,算來雖僅三面,其實邀擊八方;此時為賞而來,更是玩了命地力攻不怠。只見那三名韃子配合默契,同時自上中下三路猛烈進攻,刀勢兇狠,綿綿不絕。
鄭虎臣卻也並非易與之輩,眼見來者不善,倒也絲毫不敢小覷;而是揮舞著一雙棒杵,左支右絀,將周身上下封鎖得水洩不通。
雙方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三名韃子求勝心切,不顧一切地縮小戰圈,必欲置鄭虎臣於死地。好個鄭虎臣,見狀說聲:“來得好!”隨即腳下用力點地,“託”地旋身淩空翻躍,飛出戰圈;轉眼來到一名韃子身後,將那棒杵用力一揮,只聽“啵”的一聲,只見那名韃子腦漿迸裂,登時了賬。
然而,另外的兩名韃子卻是毫無懼色,依然窮追不捨,將那彎刀滾滾襲來;人雖少了一個,那刀勢卻益見淩厲兇狠了。
鄭虎臣見狀大異,卻不曾想到:蒙古人本就天性驍勇好鬥,但遇敵手往往不依不饒,非要見個真章不可;何況在重賞激勵之下,更是悍不畏死!更有甚者,眼前這兩名韃子都是血氣方剛的青年,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狂妄自大目無人”,哪裡把年逾花甲的鄭虎臣放在眼裡?但瞧他們手中那彎刀,上下翻飛、左右輪動,一招緊似一招,好似體內有著使不完的力量,必欲置鄭虎臣於死地!
好個鄭虎臣,仍然是寶刀不老,將手中雙杵舞動如輪:絆、劈、纏、截、挑、引、封、轉、掃、刺,借力打力,攻守兼施;又鬥了三十回合,漸漸地取得了主動。戰到分際,鄭虎臣佯裝體力不支,雙杵招式明顯趨緩。兩名韃子不知是計,陡地全力施為,痛下殺手,二人雙刀分斫鄭虎臣上下兩路。
鄭虎臣托地跳出戰圈,回頭就走。兩名韃子見狀大喜,拔腳追來。飛奔不過三五步,兩名韃子腳力迅捷,早來到鄭虎臣身後,揮刀便斫。只見刀光驀閃,轉眼將及鄭虎臣的後背周身,眼看著鄭虎臣就要命喪當場!
就在這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說時遲那時快,危急中鄭虎臣猛地腳尖用力,出人意料地向前多竄出了半步,堪堪避過身後刀勢;接著迅速扭腰回頭,大喝一聲,宛若驚雷,將那兩名韃子驚得稍稍一楞,手中刀勢略略一緩。鄭虎臣見了,正合心意,隨即閃電般車轉身軀,掄動雙杵:一杵疾壓對方雙刀,一杵順勢橫掃斜劈,將那兩名韃子立斃杵下!
達魯花赤博敦眼見鄭虎臣如此神勇,不覺又驚又怒,拔腳便待親自來戰。一旁卻惱了他的兒子阿爾斯楞蒙古語,意為“獅子”),策馬揚刀馳向前來,大嚷道:“區區老不死的南蠻,何勞父親大人親自動手,看孩兒怎生將他料理了!”
達魯花赤博敦自知“老子英雄兒好漢”,倒也毫不擔心;況且這裡並非江湖,只求剿盡南蠻,何論江湖規矩?管他倚多為勝,還是車輪戰法呢!於是大聲警醒兒子道:“蠻子紮手得緊,千萬小心!”
阿爾斯楞大聲回答道:“放心吧父親,孩兒理會得!”話音未落,早已策馬來到鄭虎臣面前,二話不說,舉刀就砍!
鄭虎臣雖然神勇過人,畢竟年過花甲,歲月不饒人;亦且以一弒三,又是年輕體力強的對手,這近百招連續戰鬥下來,豈是鬧著玩的?雖然不比常人,尚能勉力支撐,但面對著又一個“好漢”,實也力不從心!偏偏曹猛和群雄以寡敵眾,自顧不暇,又豈能抽身來助?再則,即便抽身欲撤,卻也早被達魯花赤博敦指揮韃兵團團圍困在韃子皇城之內,哪裡有路可逃?此時,除了硬拼,實在別無他法!
鄭虎臣當下早將生死置之度外,奮起神威,掄起雙杵,一杵封住阿爾斯楞的來勢,同時掄另一杵劈向馬腦。
阿爾斯楞急忙左手提韁,將馬帶轉,避過鄭虎臣來杵;同時足鈎馬鐙、身形暴漲,右手掄刀,徑往鄭虎臣懷裡撞來。
鄭虎臣急忙收勢,退步變招,一截一引,意欲借勢將阿爾斯楞顛下馬來。
阿爾斯楞驚咦一聲,隨即硬生生收回刀勢,坐直身軀;隨將座騎一圈一帶,策馬揚刀直朝鄭虎臣迎面沖來。
鄭虎臣側身避過,掄杵便擊。
阿爾斯楞揮刀砍殺一陣,隨又調轉馬頭沖殺過來······十數回合過後,可憐鄭虎臣終於體力不支,被阿爾斯楞策馬揚刀斬於馬下;隨又被烈馬踩於蹄下,踏得腸爆肚裂······
韃兵最終大獲全勝,將闖入宮中的群雄屠殺淨盡;隨即全都發了瘋似的,高呼“蘇德、阿爾斯楞蒙古語,意為‘卓越的獅子’)”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