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事,陳凱與鄭成功之間是有很多需要商討的,這些王江作為廣東的首席行政官員,多多少少的也是知道的。
可是問題在於,戰事剛剛結束,鄭成功就發來了這麼一份書信,而且還是從福州一路憑藉著去年才剛剛恢復起來的驛站系統送來的,而非是明軍慣常使用的海運。顯然,鄭成功並不希望因海運的不確定因素而影響到書信送抵的速度,由此才會選擇了這等更加穩定且不失於迅速的辦法。
對於鄭成功書信中的大事,陳凱約莫是有些瞭解的。關於南贛地區的消化,關於福建的民生恢復,關於李定國入滇的影響,另外也會涉及到一些關於浙江戰場上的變局。這些,無不是在影響著鄭氏集團的發展,哪怕是浙江戰場的變化,其實也並非沒有影響到陳凱這邊——最近的,駐紮建昌府的福建綠營協守吉安府,其實就是從浙江戰場發展來的連鎖反應,進一步的讓陳凱淡了繼續向江西腹地進軍的心思。
雙方都需要很多事情進行商討,會面本就是必然的,可是鄭成功不光顯得很急切,而且更是把會面的地點選在了福州,而非是距離雙方都較為折衷的南澳島,這樣的怪異使得陳凱不由得皺起了眉頭來。
然而,眉頭緊鎖亦是在送走了王江之後,當公事房中重新恢復了只他一人才浮現的神色。鄭氏集團向來是陳凱最大的依仗,有著鄭氏集團的強勁實力作為後盾,陳凱可以作出更多的事情,發揮更大的作用。而這一份的依仗是不能有半分質疑的,哪怕只是來自於他人的平白揣測,也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他人對陳凱的信心。
“但願是因為浙江的緣故……”
剛剛征戰歸來,這才是第二天而已,奈何鄭成功在書信中表現出了想要儘快會面的意願,陳凱也只得是將不甚緊要的事情放在一邊,回家好好陪陪妻兒一日,在回到廣州的第四天就再度啟程,坐上了前往福州的海船。
………………
兩個月前的永曆十年正月,前段時間剛剛從舟山返回的忠振伯洪旭率領一支由三百餘艘大小戰船組成的艦隊浩浩蕩蕩的駛出了福州碼頭。
這支艦隊並非是趕赴舟山的增援部隊,在那裡,明軍尚且駐紮著大軍,一時間還不需要繼續新增籌碼。洪旭素來是鄭成功最為信任的部將,倚重非常,乃是除陳凱之外最適合承擔方面之任的人物。
艦隊浮海而行,消失在了福建沿海的視線之內,再度出現,卻已經是在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台州府的外海。
浙江一省上八下三,計有十一個府的區域。台州府是為上八府之一,東面海、西鄰金華府,南、北、西北和西南方向則分別是溫州府、寧波府、紹興府和處州府,但又與周邊這五個府間隔以天台山、大盤山、仙都山、雁蕩山,自成一片區域。並不似同省的金衢、寧紹、杭嘉湖那般憑盆地、平原渾然一體。
這個府是以山區為主,間雜著一些小型的盆地以及沿海的平原。轄區計有臨海、寧海、天台、仙居、黃岩、太平六縣及海門衛、松門衛等一系列的沿海備倭衛所。
此間曾是戚家軍抗倭首戰的發生地,不過隨著江上師潰,清軍便迅速的佔領了這片土地,一如浙東八府的其他所在那般。迄今,已經有十年的光景了。在這十年間,俞國望、金湯、董克慎等大批的抗清武裝活動在此間以及鄰近府縣交界的山區,可謂是多如牛毛。他們長期與清軍展開鬥爭,據險而守,雖不足以收復失地,但是在氣節上卻是能夠為人所重的。
浙江的抗清運動隨著永曆四年和永曆五年清軍針對大蘭山、天台山、舟山以及浙東廣大地區的圍剿的勝利,很快就進入了低谷。最近的幾年,廣東、福建風起雲湧,浙江這邊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奈何,當初清軍對浙江抗清運動的屠戮過甚,以至於到現在這個份上了也就是比歷史上稍微強點兒有限罷了。
“伯爺,前面是三母山和大陳山,向西是松門衛……”
三母山和大陳山都是台州沿海島嶼,而那松門衛則曾與北面的海門衛一同是為戚家軍的水師基地,現在自然都是清軍的控制區。此時此刻,旗艦的甲板之上,船長向洪旭指著那海天一線處越來越明顯的疙瘩,洪旭的身旁已經有親兵將地圖展開,在海風中獵獵。
這條海路已經不是洪旭第一次了,最近的往返是從福建去往舟山,但是這一遭他們的目標卻是近在咫尺的台州府——目的地,已經不遠了。
“在大陳山稍作休整。”
“末將遵命。”
桅杆上的傳令兵揮舞著旗幟,旗語向四周傳播,很快的就成為了這支艦隊的共同。在那裡稍加休整,大軍就重新拔錨起航,直接轉道向西。視線未及的所在,那裡是澄江的出海口,與松門衛並立的海門衛的衛城就坐落在那裡。而就此溯流而上,更可以直薄位於臨海縣的那處台州府城!
艦隊湧入澄江出海口,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清軍的台州水師。這支清軍水師的編制甚大,足足有三千戰兵的規模,比之把守錢塘江口的錢塘水師的兩千戰兵還要更勝一籌。不過,這支水師按照清廷的編制,海中營協防寧波定海,左右兩營則分駐臺州、溫州兩府的沿海防禦要點,這海門衛恰恰是其中之一。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樣的規模,在洪旭率領的艦隊面前不過是群狼環伺的小羊羔一般,不消一戰便自行潰敗了。隨後,明軍一擁而入,直抵台州府城之下,艦載火炮的轟鳴如同是鬧鐘一般,逼得台州副將馬信連忙派人將府城的一眾官員請來商議戰守之策。
台州副將馬信是陝西長安人士,在臺州坐鎮多年,清廷在此的統治便穩如泰山。此間,明軍艦隊直薄府城,當即就在城中引起了一陣騷然,原本本地的官員就要來尋馬信商議對策,此間倒是想到一塊兒去了。
受邀的一應人等匆匆趕到,兵備道傅夢籲、台州的知府劉應科、通判李一盛,臨海的知縣徐鈺、縣丞劉希聖盡皆到場,甚至就連道標守備鄭之文也應邀到場。
“道臺,這裡味道不太對啊。”
“怎麼了?”
“末將也不知道,只是感覺。”
鄭之文一時間也說不清道不明這份不對勁兒到底是怎麼回事,對此,本就焦急於明軍直薄城下的傅夢籲更是每當做一回事,直接就帶著眾人進入了馬信的衙署。
“馬帥,海寇臨城,可有方略退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