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流而上,從潭西鎮趕回南安府城,而後走陸路,至南雄府城,接下來便可以順流而下了。
兩個鎮的規模,廣東撫標四營外加上直屬營甲隊,驃騎鎮三個營,加一起不到四千戰兵的規模,對於繼續向贛州府城推進的大軍和龜縮在贛州府城的清軍而言是不足以改變其力量對比的。
這正是陳凱所需要的,可是對於他自己而言,僅僅帶著不足四千戰兵南下與洪承疇的上萬西南經標交鋒,卻顯然是要面臨更加艱難,甚至是危險的處境。然而,陳凱依舊是這麼做了,沒有半點兒猶豫。這,並非是他真的託大,因為他很清楚洪承疇的目的,更加清楚他當下能夠做的事情,以及能夠集結起來的力量到底有多少。
腹地行軍,陳凱趕在援軍大隊人馬的前面便趕回了南雄府。這裡是由護衛後鎮陳魁的部隊負責鎮守的,陳凱此間抽調了護衛後鎮的左協隨軍,待他繼續南下,趕到韶州府城的時候,將護衛後鎮的左協留下守衛城池,蕭拱宸的護衛左鎮就可以騰出了手腳。
又是兩千戰兵,不足六千兵馬的規模依舊處於嚴重的劣勢。而到了韶州府城,左近已經沒有可以抽調的部隊了——要嘛有正在執行且軍事任務,要嘛被清軍阻隔開來,而對陳凱來說,更大的問題在於時間,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英德縣城到底能夠守上多久。
韶州府城與英德縣城之間相距兩百里,有北江水道連通,明軍的這三鎮人馬就可以以著比之洪承疇藉助湟水水道更加快速的抵達。清軍控制了洸口,但卻並沒有徹底阻遏北江水道,但是控制著兩岸碼頭,使得明軍的糧船依舊難以透過此間。
“陳凱此番來援的目的是驅逐官軍,重新貫通北江水道的軍需糧草供給。所以如果官軍奪佔了城池,並且徹底以沉船、鐵索等法實現長期的對北江水道的阻遏的話,他就會選擇其他路徑運輸糧草,哪怕要付出更多的代價。而現在,只要驅逐了官軍,糧道就可以重新貫通,所以他一定會來與官軍決戰,設法一戰逐退……”
“洪承疇要玩圍城打援,就是瞅準了我要設法驅逐虜師。所以他們一定會設法阻隔我軍與英德縣城之間的聯絡。只要兩部人馬沒辦法會師,我軍在兵力上就始終處於劣勢。甚至就算是兩軍會合了,只要控制著洸口,他們也一樣可以達成他們的目的……”
在韶州府城沒有等待個一時半刻,廣東撫標與驃騎鎮就先後趕到了。接下來,三鎮兵馬順流而下,船在江上飛馳,一晃眼的功夫就消失在了視線的盡頭。清軍初次進攻英德縣城的第四天,大軍在坑口咀一帶的碼頭下船,安營紮寨。這裡,距離英德縣城已經近的可以看到清軍的遊騎在左近盤桓,似乎正在等待著他們的到來。
雙方在英德縣北遙遙相望,洪承疇和陳凱分別在各自的中軍大帳進行了最後的軍議。透過水道,陳凱已經與城內的明軍實現了聯絡,城池尚在明軍之手,這不可謂不是一大幸事。但是,陳凱也看得出來,清軍是不打算在攻城上耗費太大的氣力,他們等的是他的這支援軍。這幾乎是擺在明面兒上的,可是問題在於,他的目的是恢復軍需供給通道,這是必須儘快解決的。
經過了半日的休整,去了去舟車勞頓,第二天一早,明軍的三鎮援軍就啟程南下,直撲英德縣城。
值此時,英德縣城已然被圍的是一個水洩不通了,江面上有清軍的船隻巡邏,城池的西、南兩面早已被清軍包圍,而北面也已經有一支大軍堵在明軍必經的道路上。看規模,甚至比其他兩個方向的清軍還要多上不少。
洪承疇的大旗依舊在城西,城北數里,經標右鎮、經標後鎮以及右蝦營的三支兵馬匯聚於此,經標右鎮提督張勇、經標後鎮提督胡茂禎以及右蝦營總兵官大內侍衛王輔臣三帥早已按照洪承疇的計劃分配好了各自的任務,只待明軍的援兵抵達。
雙方的騎兵在這兩處之間互相試探、壓制著彼此的軍情蒐集,輕騎狗斗的場面隨處可見。經過了多年的積累,明軍的騎兵已經形成了規模,這一規模說起來雖然也不過是尋常綠營的比例,如廣東撫標和護衛左鎮俱是四百騎兵,照著廣東綠營那等騎二步八的比例組建,但是在南方也已經追平了不少地方的清軍。
此間,雙方探馬的規模相差無幾,看上去清軍似乎更加精銳一些,使得明軍的哨騎難以將軍情遮蔽的界限繼續擴大出去,可能夠做到現在這個樣子,確保大軍可以不受干擾的前進,已經是與曾經大有不同了。
隨著明軍的不斷推進,雙方大軍的距離越來越近,屬於兩軍騎兵的空間在不斷的壓縮,壓縮,再壓縮,一直到了雙方相隔一里的地方,輕騎狗鬥依舊,但明軍卻停了下來,轉而開始重整陣型。
不斷的試探中,清軍大陣的動向明軍所知甚少。不過,幾支軍隊的列陣狀況還是靠著探馬的不斷冒險從而實現了在陳凱腦海中的呈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來了兩鎮一協,韃子的建制比咱們大,這就已經是七千有餘了。洪承疇,蠻看得起我的嘛。”
手裡面只有不足六千戰兵,不過騎兵的比例卻是比較大的——驃騎鎮的一千五百騎兵,外加上兩鎮各自四百騎兵,這邊是兩千三百的騎兵。
清軍那邊,兩鎮的比例都是按照湖廣那邊的標準設定的,亦是如廣東綠營的那般馬二步八,也就是一千兩百騎兵。於那右蝦營,即是洪承疇的親兵隊,其俱是騎兵的編制,也有一千餘眾。算起來,雙方的騎兵規模基本相同,而清軍的步兵規模更勝一籌。
陣型漸漸的形成,明軍的驃騎鎮和清軍的右蝦營都被步兵的厚重隱藏在了後方。南下的明軍左翼是廣東撫標,右翼則是護衛左鎮;而清軍那般,正對著廣東撫標的右翼是為經標後鎮,左翼則是經標右鎮。
見得明軍出現在戰場的另一側,清軍這邊開始披甲列陣。與此同時,對面的明軍一如他們那般開始給士卒們披上制式的棉甲,宛如是鏡子的對照一般。唯獨是,他們在披甲完畢之後,戰鼓陡然敲響,伴隨著節奏稍顯緩慢的鼓點兒,清軍的大陣便直接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