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科吏們的身旁,綠營明晃晃的刀槍顯得分外乍眼,確有百姓為此逃入山林,但是絕大多數的百姓卻捨不得那些,只得強忍著把交上去。
物資在各縣迅速的籌集,吏們下鄉,每一次都能帶回大批的財貨來。至於那些抗捐抗稅的刁民,也一如知縣所言的那般,自有綠營料理。
十月十一,剛剛剿滅了一支躲在山裡面避稅,有數十個男女老少組成的“抗清武裝”。大車上拉著收繳來的財貨以及婦女,戰馬的兩側掛著首級,綠營的隊伍大步的返回福清縣城,其中的耀武揚威之意最是不少。
回到縣城,知縣已經不似前幾次那般還要親自迎接了。對此綠營的軍官也不在意,將財貨子女做個統計,隨後前往縣衙,知縣和典吏等人看過了統計,隨後便寫起了報功文書。
“……黃檗山賊匪三百有餘,佔據險惡,為禍地方。今番出征,將士奮勇,不避鋒矢,終擊潰賊匪,焚燒賊寨,斬首三十有二,餘眾潰散……”
綠營軍官細細看過,不由得對知縣這等文化饒誇大水平有了更高的一番評價。隨後的,雙方就出徵糧草一事進行了商討,待商定了下來,知縣提起筆便再度寫就起了一份關於倉儲消耗報漳文書。
“……此番出征,出動綠營兩百,本地徵集民夫一千。出征三日,攜帶糧食四十石,豬羊若干,購菜銀五十兩,消耗糧食三十石,餘者入庫,豬羊盡皆犒勞將士……”
昨日出徵,今日便回,當即便富裕了一日的消耗;飲食標準上,每一人一斤糧食外加上豬肉羊肉,另外還發給了購買醬材銀錢,只是綠營軍官卻從沒有讓手裡實際徵集的兩百民夫吃飽飯,更別是肉菜了,如此一來,便又是一筆不的進項。
三下五除二,將該修改的賬目改清楚了,雙方分了銀子,將富裕的糧食發賣本縣糧商,白花花的銀子便自覺自動的送到了各位大饒家宅後門。
銀子入了府,準備好的財貨送交到黃愷那裡報賬。後者清點了數目,按照市價折算成銀子,而後發給了一成和半成的回扣,直接便交給了綠營軍官的親兵隊長以及縣衙的典吏,這樁買賣便算是一個了結。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我家縣尊託人問詢黃都督,下月是否還來徵集糧餉。”
“應該會來吧,咱們海澄公正準備受朝廷的招撫呢。”
“人明白了,人這就會去稟告縣尊,也好早點兒準備好糧草以供黃都督帶回。”
典吏得了回應,亦是一份欣喜在胸。旁的不,知縣那邊的好處從沒有少過他們這些手下人,尤其是他這個負責之人。只要這些明軍月月來徵收糧餉,他們便是月月有外快拿,豈不快哉。
如此,典吏正準備與黃愷告辭,回去將這個好訊息稟告知縣大老爺。奈何這一遭黃愷卻又將他攔了下來,表示鄭成功自知在福建與清軍征戰多年,多本省父老多有打擾,所以準備開個粥場,一是寬慰本心,二是為他們這些合作伙伴略盡綿力,另外還有著添福積德的想法在,要求知縣一定應允。
“這……”
“放心吧,咱們不進城,只在城外。也不會帶多少人去,只待著伙伕和搬運米糧的民夫即可。”
“原來如此,那人立刻回城向縣尊請示。”
“另外,咱們海澄公當年也是讀書人,知道讀書人清苦。是故,請縣尊酌情安排縣學的儒生出城,本帥會代咱們海澄公發給銀錢,以供趕考之用。”
“人明白,人這就回去向縣尊請示。”
事情,很快就得到了落實。一來是鄭成功準備受撫,如此大有提前洗白的架勢,並不過分;二來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段,莫是不過分,就算是過分的有時候也不好推諉,只得安排了人員和場地在城外由著黃愷開起了粥場。
“咱們國公體諒鄉親父老辛勞,特開粥場……”
那邊,粥場開放,雖那粥不似早前軍器局的那般可以立住了筷子,但也絕非是稀湯寡水。百姓們排隊領取,盛粥的伙伕不厭其煩的向那些百姓宣揚著鄭成功的德政,很快便迎來了百姓們的聲聲讚頌。
“咱們國公曾為監生,亦入過縣學,深知讀書人清苦。是故,特命本帥奉以銀錢,各位可拿去改善改善伙食。有了好身體,才有精力讀書,日後才能更好地為朝廷效力。”
這邊,面對著這些縣學的儒生,黃愷親自上場,照著早前在中左所那邊學會的辭娓娓道來,直聽得那些儒生大感我輩不孤,紛紛感謝起了鄭成功的濃情厚意。
城外如斯,城頭上,知縣與綠營軍官極目遠眺,伙伕和黃愷的言語更是隨著風飄上了城頭,飄進了他們的耳鄭
“縣尊,這樣買好,是不是有些過了。”
明軍在清軍駐守的城池外向本縣計程車紳百姓施加恩惠,清軍不光是在城頭看著,還有些幫忙維持秩序的。這樣的場面,不需要軍官及,知縣也早已看出了怪異來。但是對此,他卻毫不在意,甚至還讓那軍官也不必為此在意什麼。
“那海澄公願意花錢,就讓他花著。至於日後,咱們落了銀子,等過段時間去打點打點,到江南那富庶之地為官,豈不比在矗著責任要強?”
知縣如是來,軍官亦是以著“高見”作出回應。只是到了背地裡,他卻還是不免得發起牢騷。
“只是不知道,這願意花錢買好的是海澄公啊,還是漳國公啊。”
喜歡帝國再起請大家收藏:()帝國再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