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命,輔明侯林察總攬瓊州府軍務,統領水師……”
“任命,中衝鎮總兵官杜輝兼鎮守瓊州府總兵官,配合輔明侯,負責陸上剿撫……”
“改,戎旗鎮副將蔡元為昌化副總兵,鎮守昌化縣……”
“……”
任命,是在啟程前陳凱就已經與鄭成功商議過的。軍務上,以林察為主、杜輝為輔,鎮守瓊州一府之地。其他各縣,分遣兩百到四百不等的泉州兵鎮守。唯獨有一點特例的就是,昌化縣,這個在瓊州府並不顯山『露』水的縣級行政單位,陳凱則派了一千泉州兵由蔡元專司鎮守要事,重視度遠勝於府城以外的其他各縣。
現階段,瓊州府的主要軍事任務是防禦,所以陳凱直接把李建捷的驃騎鎮撤了回去。但是,劉伯祿所部的四百匹戰馬陳凱則全部留了下來,安排了一個李建捷的部將『操』練,同時也是作為協守的部隊使用。
“那些本地士卒的『操』練必須儘快抓起來,咱們不指望他們能夠配合大軍出擊,但如果島內的黎人土司作『亂』的話,這些人是要拿得出去的。”
“請撫軍放心,末將必竭盡全力。”
這一府的清廷原有官員大多是被陳凱送回雷州府了,此番陳凱對瓊州府是勢在必得,隨行的便有從中左所和『潮』州帶來的官員。這些人隨軍行動,已然接手了各州縣的行政。唯有知府一任,陳凱始終沒有決定下來,他更傾向於王江,但是以著現在的形勢,王江並不合適——這不是經濟賬,這是政治賬!
這一府的事務,暫且還是軍管,由輔明侯林察全權負責。而杜輝除了這一府的鎮守軍務外,還要負責訓練士卒
杜輝的任務很重,林察也同樣不輕,明軍剛剛恢復對瓊州府的統治,需要做的事情可謂是多得難以計數。尤其是在於,陳凱從來就沒打算僅僅是收復這麼一個府而已,他不僅要將這個府的潛力進行更大的挖掘,更是要藉此來做出更多的事情來。但是,無論做什麼,首先都是要確保本地的安定,這樣才能凝聚起更大的力量。只是這瓊州府卻有一處最大的難題。
清初時有說法,瓊州府的黎人“叛服無常,無有十年不『亂』者也”,這話一點兒也不誇張。根據記載,有明一朝,海南島的大大小小的黎『亂』高達五十四次之多,這意味著平均不到六年就會爆發一次黎『亂』。而且,黎『亂』越到後期起規模就越大,持續時間就越長,分佈面積就越廣。
瓊州一府,漢人主要分佈在北部和沿海地區。誠如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有云的那般:瓊之地,譬人之身,黎岐,心腹也,州縣,四肢也,心腹之疾不除,勢且浸『淫』四肢,而為一身之患。
與陳凱當年在『潮』州時面臨土寇遍地的局面不同的是,瓊州的府縣城池雖然都已經從清廷那邊落到了明軍手裡,但是黎『亂』頻仍,使得地方上難以安定下來。
“榜文已經送去定安縣了嗎?”
“回撫軍老大人的話,卑職已經送過去了。”
軍議結束,陳凱回到了府衙,第一件事便是問及那個帶頭的吏員。而後者,也給出了陳凱以滿意的回答。
榜文,不僅僅是送去定安縣,瓊州府的三州十縣全部要張榜撫民,而定安縣由於距離府城最近,當也是最快送抵的。
溯南渡江而上,榜文迅速的送抵定安縣衙,那邊的知縣是陳凱帶來的,上任的時間在同行之人中算是比較長的,已經好幾天了。縣裡面的事務還是兩眼一抹黑,想要徹底掌控顯然是還需要更多的時間的。
此刻,榜文送抵,他也不由得長舒了口大氣,連忙派人進行張貼。很快的,那些陳凱需要看到這份榜文的人們就看到了這份榜文的內容,並且迅速的傳播開來。
縣衙前的公告欄,兩側站著衙役,自有一吏員大聲的向在場的百姓誦讀著榜文的內容。在場的多有本地漢人,但更加為數巨大的則是在縣城生活的熟黎,有男有女,無不是站在那裡聽著吏員的講解,很快便由竊竊私語變成了大聲議論,甚至更有直接向那吏員出言問及的。
“那位陳撫軍是管別的府的官兒,怎麼跑咱們瓊州來了?”
“這位鄉鄰,陳撫軍的官銜裡確實沒有咱們瓊州府,但是人家老大人當年義救廣州百姓,不下三十萬人因此得活,最是一個萬家生佛般的人物。官職,朝廷過不了多久就會任命的。能有這麼一位能臣來代天牧民,可是咱們瓊州府百姓的大喜事啊。”
吏員表現得很好,因為除了知縣和縣丞,陳凱已經表示了,主簿和縣尉是要從本地的吏員裡挑揀。論資排輩,他是很有機會的,此刻當然要表現得盡心盡力一些,也好在知縣、縣丞這兩位跟著陳凱從粵東過來的老爺面前落個好才是。
“義救廣州的陳老大人,我聽說過啊,那可是個智比諸葛的人物,連韃子王爺都被耍得團團轉呢!”
“嚯!”
尚可喜又一次成了背景板,一個早前聽說過陳凱的漢子大聲說來,當即便引起了一片驚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有了這個身份做底,陳凱再說些什麼,其可信度自然是會大為提高。
“……王師所至,自當效皇明285載之舊例,無論漢民、熟黎,亦或是生黎,皆可各行其傳統不變。如虜廷之剃髮易服之惡法,當立即廢止!”
榜文的內容,無非是表明身份和立場,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於瓊州的現狀,並不僅僅是張榜安民就足夠的。
黎『亂』,從來都是治理瓊州府的最大難點。明初時改變了元時任命土官為州縣長官的舊制,以峒為單位劃分大大小小的土司,整個瓊州府地界內生黎、熟黎的土司數量高達203個,大者數千戶,小者數百戶。如《廣東新語》中所示:二三十里間輒有一峒,峒有十數村,土沃煙稠,與在外民鄉無異。
原本掌控州縣的黎人土官被廢止,如推恩令一般將大土司分為了一個個的小土司,再輔以儒家教育式的漢化模式,明時的黎『亂』雖然頻仍,但是比之元時其造成的破壞還是要小的。
但是,到了清時這一切就登時換了個味道。黎人不論男女、不論生熟,極其重視衣飾髮型,遵循傳統。這一點上,歷朝歷代的漢家統治者從未乾涉過,甚至就連暴元都沒有。但是滿清一如對待漢人那般,勒令黎人剃髮易服,由此不堪其辱,這當即就爆發了強烈的反抗。
明時黎『亂』更多是由於經濟問題和土司的欺壓,而清時的黎『亂』則更多的表現在了以剃髮易服為代表的民族壓迫上面。由此,很多無法接受剃髮易服的漢人與黎人聯合起來,抗拒清廷。而面對清軍的鎮壓,熟黎們開始紛紛逃入山林,與生黎為伍,這使得那些“『性』亦狂橫,一語不合即持刀弓相向”的生黎們更是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