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聯盟軍的部隊已經集結完畢,從陳留出發向司州挺進,袁紹身為大將軍,負責諸侯部隊的調派,他仗著己方的優勢兵力,和陶謙進攻官渡城,公孫瓚帶著主力從冀州威脅河內的虎牢關,袁術和孫堅從荊州直逼洛陽腹地,而劉表和劉焉發兵弘農,截斷董卓退路。諸侯的軍隊成四面夾擊之勢挺進司州。
這次的諸侯聯盟在張梁的介入下可不像歷史上一樣,連仗都沒打幾次就灰溜溜的散去,這次張梁是打算不徹底剿滅董卓絕不退兵,諸侯也不像歷史上一樣鈎心鬥角,雖然各自都有自己的小心思,但是權利分配已經在戰前完成,已經不是鬆散的聯盟。
張梁從幾次戰前會議中明確表示,誰在大戰中功勞最大,那朝廷的封賞就越高,幾路諸侯心中暗自盤算了一下,自己方面有近百萬的兵力,董卓就算強行徵召貧民百姓進入軍隊,也不過區區五十萬,而且這些部隊缺兵少糧,定可一戰就把他們擊潰,而董卓真正有戰力的西涼精兵卻少的可憐,用百萬大軍踩也把他們踩死了。
手中有兵讓這他們心裡底氣十足,不免心中有些輕敵,對戰況都抱著樂觀的態度,所謂驕兵必敗就是說的這些諸侯,可是張梁才懶得提醒他們呢,戰後自己和這些諸侯是敵是友還不知道,讓他們的軍隊和董卓拼個兩敗俱傷才好呢。
當然,諸侯出兵,張梁身為大漢國師和曹操這個丞相怎麼能按兵不動呢?所以張梁和曹操選擇了中牟和滎陽的出兵路線,對虎牢關進逼。
在幾路大軍的進逼之下,官渡和中牟的董卓軍根本連抵抗都沒有就慌忙撤退了,更是讓袁紹心中信心倍增。
張梁拿下中牟以後,軍隊直指滎陽,滎陽地理位置險要,素有“兩京襟帶,三秦咽喉”之稱,是天下的軍事重鎮,也是象棋中的“楚河漢界”,項羽和劉邦就是以滎陽的鴻溝中分天下,滎陽、汜水、虎牢三關構成了一道拱衛洛陽的銅牆鐵壁,董卓的主力大軍就是在這裡駐紮。
就在張梁和袁紹齊頭並進沖向滎陽三關的時候,從冀州威脅虎牢的公孫瓚卻吃了敗仗,公孫瓚的軍隊多是北地兵,冀州和司州之間又多山不利於騎兵的發揮,公孫瓚的白馬騎兵光是爬山就折損了不少,虎牢關又是依山帶水而築城,公孫瓚又是自己一路軍隊挺進,竟然被賈詡設計埋伏,吃了個大虧。
這裡就要說一下張梁的用心險惡了,當初公孫瓚在黃巾起義的時候就在北方,和張寶黃巾軍對敵,後來又放鮮卑十幾萬鐵騎過長城進入冀州,讓黃巾軍損失慘重,雖然在陳留的軍事會議上公孫瓚裝作沒事人一樣,但張梁可還記得公孫瓚和黑輪教有脫不開的關系,這次部署兵力的時候故意讓公孫瓚自己一路從冀州進發,所圖何為就不言而喻了。
雖然張梁無法通知賈詡,但賈詡這麼聰明的人,很快就發現了張梁的用意,那還不明白利用地利收拾公孫瓚一下?
公孫瓚被打敗以後,就不敢輕易出擊了,只能乖乖的在虎牢安營紮寨等待其他諸侯的軍隊。
而孫堅和袁術方面,兩人的軍隊正在洛水附近,和董卓的手下張濟張繡叔侄打得難解難分,雖然這個時候的張繡還不出名,但在西涼人稱“北地槍王”武藝非常厲害,這次是跟隨叔叔張濟來洛陽的,沒想到和孫堅袁術一戰竟然成就了這個年輕人的威名。
至於劉焉和劉表這兩個“漢室宗親”被派往弘農截斷董卓退路,這已經算是最輕松的軍務了吧?可是在得知兩人的軍隊進展後,張梁也被氣的破口大罵這兩個廢物,兩人近二十萬軍隊在弘農不但毫無寸進,還被董卓的部將樊稠、李蒙、王方三個臭皮匠用不到五萬兵馬,在函谷關附近打了幾次“殲滅戰”,兩位漢室宗親寸功未立,軍隊就被打成半殘,還厚顏無恥的修書張梁要求援兵。
劉焉劉表這路人馬的進展不順利並不能影響戰鬥的整體節奏,但是孫堅袁術的軍隊沒有建功卻麻煩了,虎牢三關不說是大漢最難攻打的雄關,也是數一數二的,如果自己和袁紹硬攻虎牢,必然會損失慘重,張梁本來以為有孫堅這樣的猛將配合袁術,怎麼也能逼近洛陽,讓董卓緊張緊張,以至逼迫董卓抽調虎牢三關的軍隊,自己再想辦法攻城。沒想到跑出個張繡竟然跟孫文臺打了個難解難分。
現在自己的軍隊圍困汜水關前,袁紹手下的部將不停的邀陣罵戰,可是虎牢關裡的守軍彷彿全部失聰,根本就不理城外的叫罵,袁紹也組織過幾次攻城,但面對牆高城厚的虎牢關,袁紹派出的幾萬軍隊活著回來的寥寥無幾。
張梁很清楚董卓根本就不想死守洛陽,現在他派兵鎮守虎牢三關,只不過是做個樣子,現在恐怕他正在搜刮掠奪洛陽的財富,然後慢慢抽調虎牢三關的守軍,捲了東西溜回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