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圓月被視為團圓的象徵,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繫。
古代詩人白居易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描述到: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當然提到中秋之夜,必然少不了古代詩人蘇軾了,他的《水調歌頭》可以說的上是整個中華詩詞史上描寫中秋最傑出的作品。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放到現如今也不斷的傳唱著,他的《中秋見月和子由》更是有景生情,觸動了多少後來人。
一曲“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螿鳴露草。捲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道盡了人間悲涼情。
更是給無數後來者開創了一箇中秋對詩的先鋒。
只是此刻正值中秋佳節月圓時分,張三他們一群人坐在院子裡點起了篝火,拉出了珍藏許久的音箱,手機裡播放出了dj的嗨曲,開始坐在院子裡歡度起這個中秋佳節來。
古人對酒賞月,作為一名消防員喝酒是不可能的了,不過張三他們一個個都拿著一瓶飲料,桌子上擺滿了瓜果蔬菜,中秋佳節最不可缺少的月餅,自然而然在此時此刻也是必須得出現的。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一曲曲關於明月的歌謠,不斷的在音響裡迴響著,張三他們一個個臉上露出了歡樂的笑語言,一邊賞著月,喝著飲料,吃著月餅,一邊聽著這動人的歌謠,享受著這難得的歡快。
自從救援半截身體事件過去之後,現在已有將近一個多月的時間了,張三他們雖說心裡依舊還有陰影,但是多多少少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恢復。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更是一種難得的放鬆時間,張三他們一個個享受著這唯美的月亮,將那一切不痛快拋之腦後。
“張三,你唱一首歌給大家聽聽吧!”
一曲dj嗨罷之後,張三猛不丁的聽到他的旁邊傳來一陣調侃式的聲音。
張三連忙將目光轉向聲音傳來的方向,只見此時此刻坐在自己一旁的顧玉華臉上,正露出一副怪異的笑容看著自己。
張三看到顧玉華這副表情,哪裡還不知道顧玉華,這是話裡有話。
顧玉華這是藉著讓自己去唱歌,實際的目的是讓自己勸說他去哪。
顧玉華作為一名ktv的助唱歌手,本來音樂天賦就很好,而且還經過系統的練習,整個歌聲可以說是麟州消防中隊最好的了。
而此時此刻顧玉華卻讓張三這個雖說不是五音不全,但是歌聲並不是那麼優美的傢伙上臺獻唱,那可直接就判斷到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