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派則支援皇叔登基,也就是這位壽王了。一方面,壽王是先帝一母同胞的親兄弟,是中宮嫡子,另外一方面,壽王當時正值壯年,能力和性格都已成型,有眼睛的都能看得出來這位殿下的優秀,上位就能幹活,怎麼想都比讓一個不懂事的奶娃娃坐上皇位更加合適吧?
兩邊誰都有理,但最終還是讓年紀尚幼的老皇帝登了基。
為什麼?
因為壽王的人品是真的好,甚至有點過於老實了。他主動退出了和侄子的競爭,並極力支援由皇嫂攝政,岑夫子這位女大儒就是壽王介紹給太後的。
不管是在太後攝政還是後面老皇帝親政的事情上,壽王都是出力最多的那個,共同譜寫了一段叔嫂侄)佳話。在老皇帝親政後,壽王就自請去了南邊,遠離政治中心,也很少再插手政事,晚年歸京更是隻當了宗親族長一類的職務。
有這麼一個有眼色的省心皇叔,在任何人看來,老皇帝和壽王的關系都不會差。
老皇帝對於壽王的死,也確實表現的悲痛異常。
壽王病逝的訊息一經傳入皇宮,老皇帝就直接宣佈了罷朝五日,他親兒子死的時候,也就罷朝了這麼多天。朝野上下都受到了一定影響,可以說是舉國哀悼,老皇帝還專門指派了自己的弟弟平王和太子一同治喪,成立了專門的治喪委員會。
官司也就從此而來,因為這一屆的治喪委員會,沒有按照傳統從重臣及世家之中篩選挽郎。
朝野上下這一回是真的震動了。
但老皇帝推脫說他憂思成疾,不管外面如何洪水滔天,他都咬死了誰也不見,任由事態不斷發酵。
意思很明顯,名聲他想要,君臣之情他也想保全。
這種既要又要該如何完美達成呢?那當然是讓太子和平王來想辦法啦,做成了是皇帝英明,做不成那就是他們辦事不利。
平王是老皇帝最小的弟弟,但其實他也並沒有比老皇帝小多少歲,一輩子沒什麼突出能力,也沒什麼野心,好不容易混到如今,一把年紀了卻還要突然遭這個罪,可想而知老爺子有多委屈。最委屈的是,他取了一個世家女當王妃啊,雖然他後宅妻妾不少,但他和他老妻關系一直不錯。
老爺子悲傷的淚水差點把整個東宮淹沒,這般面對重臣和世家的疾風驟雨,他真的承受不來。
他只能把希翼的目光看向自己的大侄子:“殿下,咱們怎麼辦啊。”
能怎麼辦呢?老皇帝已經下了死命令,今年不選挽郎,他們不照辦就是抗旨,又不能拿旨意來壓人,因為老皇帝下的是口諭,一旦事態不對,他隨時可以反悔說自己沒有說過,甩鍋給太子和平王。
平王那小細身板真的背不動這麼大一口鍋啊。老爺子一天能來東宮三回,每次來遮遮掩掩的,生怕被群情激奮的群臣給堵半道上,非要他給個說法。
他甚至不敢回家面對王妃,最近只能躲躲閃閃的住在外宅。
這日子他真的一天也過不下去了。
但端坐在東宮主殿上首的太子殿下,卻是一點不急,不管老爺子說什麼,他都是那句話,火候不到,皇叔不妨再等等。
放在任何時候,平王大概都能等,他甚至可以裝病。
但現在的問題是,平王的皇叔壽王他老人家還躺在棺材裡等著下葬呢,他們能等,壽王府可等不了。
也就是現在還是冬末春初,雍畿的天氣還是比較冷的,不然……
棺材裡的壽王真的沒辦法看了。
再考慮到太子聞時頌平日裡坑人不眨眼的性格,平王在琢磨了好些天,也沒能參悟透自己的大侄子到底在等什麼之後,終於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太子不會根本就不是在等什麼,只想著讓他背鍋吧?
真不怪平王會用這麼大的惡意揣測聞時頌,因為聞時頌平日裡他根本就不做人啊,況且他去年在聞時頌娶沈裡這件事上上躥下跳,進行了很大的阻攔……
太子不會是想一箭雙雕,連他一起打擊報複了吧?
做賊心虛的平王,其實是個蠻好欺負的軟柿子,這事放在任何時候,他哪怕這麼想了,也對事實造不成任何傷害,但是偏偏這次就出現了意外。
不想背鍋的平王自認為想到了一個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