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把小陳村的村民給氣壞了。
當年年底,重新計算工分的時候,大家就一起提議,把陳大隊給拽了下來,然後推舉著三大爺的大兒子陳道礁,原來的小隊長,成了新一任的小陳村的大隊長。
陳道礁一上任,就改變了以往幹多幹少,都給記一樣工分的計分方式。他遵循的原則就是——多幹多得,少幹少得。
這其實也是陳爸爸,陳鐵牛最初的理念,也是上上屆因為身體原因退下來的大隊長的理念。
當時,陳鐵牛就是看不慣懶漢和他得一樣的工分,也看不慣某些人明明沒那個能力拿那麼高的工分,卻被記作了很高的工分,和陳大隊長發生了沖突,然後就被陳大隊長扣了“破壞人民內部團結”的帽子,說要對他進行批a鬥,還要上報公社。
陳大隊長那會兒剛上來,施行類似“大鍋飯”的策略,受到村裡大部分人的擁護。大家都覺得少幹活,最後卻多拿東西挺好,因為人都有偷懶的天性,都是擁護著陳大隊的。尤其村裡的懶漢、二流子等,武力值還挺高,更是站在了陳大隊那裡。
陳鐵牛領著兒子,帶頭表示了反對,自然就成了“槍打出頭鳥”的那鳥,一下就被收拾了,然後就萎了,也開始隨大流,能偷懶就偷懶了。
但是很顯然,你偷懶我也偷懶,聽上去是很美好,可收成的時候,那成績,絕對是打臉的。
第一年,分到手的糧食少了,大家沒多大感覺,把原因歸為臺風、蟲害等。
第二年,分到手的糧食依舊少,第三年,就更少……第四年,依舊那個德行……
懶惰的惡果,終究是要讓他們自己吞的。
可是,哪怕是覺察出不對勁的人,有了陳鐵牛一家的前車之鑒,也是不敢吱聲了,也只能默默得那麼受著。
然後,陳大隊被拽下來了,陳道礁上來了。
他上來那一年,也是趕上好時候,72年,中日建交,送來了化肥。有了化肥這項肥地利器,土壤的肥力,一下就上來了。加上這一年,因為記工分方式的改變,勤快的恢複了勤快,偷懶的也被逼得很少再偷懶,大家一起使勁,收成一下就上來了,竟然難得成了一個豐收年。
陳道礁以及他的工分理念,就這樣一下子被小陳村的人給接受了。
陳媽媽在寫給蒲葦的信裡,有過唏噓:想不到兜兜轉轉,最後會是這樣。就像是老天爺在和他們一家開了一個大玩笑。也不知道,當年受那個罪,到底是為了什麼。然後又因為那個罪,扯出那麼多的淚水和痛苦……
好在,一切都在往好的一面發展。
蒲葦回來的時候,是73年夏天,第二季稻苗,剛好已經插入了水田當中。雖然第一季稻穀依舊受臺風影響,有所減産,但看到那比前些年多了不少的收成,村民們的臉上,還是掛著笑的。
那曬在稻穀場的金燦燦的稻穀,散發著和村民眼中同樣的光,都是暖洋洋的,讓人一看,就心生歡喜。
蒲葦和陳道南的回歸,自然是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這樣一個靠江的小村子,一年到頭,其實也難得有什麼大八卦。蒲葦二人從城裡回來,自然會引起他們的好奇。再說了,蒲葦的威名太盛,即便她離開了兩年,但她所作的那些事,可依舊鮮明地烙在大家的腦海。
等去看了一趟那對夫婦,小陳村就又沸騰了。再然後,十裡八村的,也跟著沸騰了。
因為,蒲葦和陳道南迴來,是要來辦廠的,就像鎮子上、城裡的那些場子一樣,是會發固定工資的。也就是說,這個新開的場子,最後要招人的,聽那意思,大概還會從附近村子裡招。
那可就成了工人了啊,吃國家飯,領固定工資。那得是多美的事啊,是這些村民們盼了大半輩子,都盼不來的啊。
村裡的少男少女們,全都躁動了。就連那有了家庭的,但是自覺不算老,幹活也算利索的男男女女,也是坐不住,一批一批地往陳鐵牛家跑啊。
有些甚至還去蒲家村找蒲爸爸蒲媽媽,那意思是讓二老開口,讓蒲葦賣個面子,讓他們或者他們的子女進工廠當工人去。
蒲葦一看這樣不行,趕緊讓自己男人找了陳道礁這位大隊長,連帶陳永青書記,一起商量著,先出了一個告示,大概意思就是工廠建設還得有一陣,招工沒那麼快就開始,而且就是開始,那也是公平競爭,讓大家放寬了心,等待到時候的具體招工告示就行。
只是農民總是有那種樸素的“我和你親,你到時候來正經的,肯定也得稍微顧著我的面子”的念頭,所以,還是有事沒事,愛往陳鐵牛家鑽。
最後搞得陳鐵牛家的聲望,再次嗖嗖上漲,都要賽過大隊長家了。
在來人這一點上,蒲葦也是實在沒招,就隨村民們去了。
這個工廠,其實就是個軍需廠,是陳道南向領導申請下來的。蒲葦當時說要搞一個大業,可以說是透過這個軍需廠,變相地走了明路。只不過産品上,從她原先設想的先兔子肉再到魚肉,變成了先魚肉,再兔子肉。
這個時候,不少地方的人,因為缺少維生素a,得了夜盲症,一到天黑,就只能當睜眼瞎。甚至部隊裡不少士兵也是如此。這必將大大影響士兵的作戰力,是應該想辦法給消除的。
蒲葦知道魚類富含維生素a。將這個事說給陳道南聽之後,陳道南在合適的機會,向領導提了提。領導很感興趣,也對陳道南寄予厚望,就將他調回了老家,開了這個軍需廠,讓他全權負責這個廠子的事,最終生産出各種魚類罐頭,再供給部隊。
陳道南有蒲葦這個後世來的作弊器,生産各種好吃的魚罐頭,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沒有意外,工廠建成,部隊管理人員也相應地到位,再招了工之後,第一批生産出的罐頭一面世,就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再後來,應廣大市民的請求,部分供銷社都上了這些貨。而基本上,這些罐頭一上架,就會被人給一搶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