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書接上文。
古代皇帝駕崩,事關許多繁瑣的禮節。其中關於棺槨的選擇,墓地的選擇,下葬之日的選擇,道場和法事的安排,陪葬的物品,祭祀的法則等等,無一不是極盡瑣碎之能事。
但最最重要的,當然還是繼任者的選擇。
前文提到過,由於宋哲宗駕崩之時,年僅二十四歲,他雖有三宮六院,佳麗三千,但終究沒能留下一子。皇帝無子,自然就該由兄弟榮登大寶,升任天子。
在宋哲宗的父親,也就是宋神宗的兒女之中,共有十四子,十女。在這十四子中,除去早殤的八個之外,至今健在的還有六個,加上新近駕崩的宋哲宗,剩下的只有五個。分別是第九子申王,十一子端王,十二子燕王,十三子楚王,十四子越王。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繼任者必定在申王和端王之間産生,這兩人都有各自的優勢,又都有各自的劣勢,最後的結果無論誰勝出,都不會令人太意外。
但是雙方的幕僚,卻對主子登基之事看得比天還重,可以說,雙方都是卯足了勁,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當然,決策權,還是在於神宗的遺孀,哲宗的母親,向太後身上。
這一天,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在皇宮的議事廳,申王和端王的幕僚齊聚一堂,共同討論新皇的人選,會議由向太後主持。
向太後看著滿堂群臣,想起宋哲宗在世之時的場景,不由又感傷道:“幾天之前,哲宗親政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如今轉眼就已陰陽相隔,老身白發人送黑發人,真是可憐!”
眾人紛紛安慰一番,其實心思早已在下一個話題。這老婦人,上了年紀,多一些感慨也是正常的,人誰無死,現在哲宗死都死了,再緬懷他的風采,又有何用。
向太後看到眾人的表情,知道眾人心思不在此,道:“哲宗屍骨未寒,我們就在這裡議論下一任皇帝,想想太不夠情義。但我知道,今天不給你們一個答案,你們是不會罷休的,也罷,就開始吧。你們都說說,誰可為帝?”
誰可為帝?
這個問題一丟擲,雙方再不能沉默了。
趁著這一會兒,林星打量對方陣營,只見端王的擁護者,主要是宰相章惇,樞密使曹福,吏部尚書楊東,和刑部尚書段民。
端王的擁護者,則有林星,戶部尚書蔡京,前宰相曾布,其侄曾亮,駙馬王詵。
可以說,雙方勢均力敵,一切全取決於向太後的抉擇。
章惇作為宰相,首先說道:“太後,歷來天子即位,最講究長幼有序。否則人倫敗壞,名不正言不順。今哲宗駕崩之後,先皇神宗的子嗣中,以九子申王為長,理應繼任大位。”
樞密使曹福附和著道:“宰相所言極是。申王年長,又學富五車,且深得哲宗喜歡,為人處事頗有幾分哲宗的風範,我覺得讓申王當皇帝,是再合適不過了。”
一時間,附和者雲雲。
開局不妙,端王下意識地看了看身後的幕僚,卻見眾幕僚都習慣性地看著林星,等待著他如何反擊章惇的言論。
林星暗暗嘆了口氣,心道自己現在是木秀於林啊,大家都等著自己發揮,躲也躲不掉了,於是挺身而出,道:“微臣以為,宰相所言,雖然合理,但不合情。哲宗駕崩,繼任者從兄弟之中産生,換句話說,餘下的五位兄弟,人人都有機會登基稱帝,若宰相大人單憑一句“長幼有序”,就立申王為帝,剝奪了其他王爺登基的機會,這未免太說不過去了!”